記憶中的鄉村書場
□ 楊漢祥
如果提及過去各地農村常見的娛樂場所,人們一定會想到那些土戲臺、露天電影場、棋攤、牌室之類,其實除了這些外,書場也是其中之一,而且當時在農村中十分常見。
所謂書場,實際上就是人們聽評書的場所,有的地方稱其為“說書場”或“唱書場”。如今農村中的老人提起過去的書場,馬上會想起許多當年“聽書”的往事,而且對那時書場上熱鬧歡樂的氛圍,聽眾們如癡如醉的情景一直記憶猶新。
因為“聽書”深受農村群眾喜愛,因此過去農村一些集鎮上以及一些村莊上都設有書場。記得我老家所在的那個小鎮上,當年正式掛牌的書場就有三家,只是里面條件與設施很簡陋,一般在大堂一角擺上一張小桌當“說臺”,下邊再擺一些桌椅板凳就行。至于一些非正規的書場也不少,有的設在茶館里,人們進去既喝茶又兼帶聽說書,門票費就打在茶錢里。
由于那時候喜歡“聽書”的人多,所以從事說書的藝人也多,他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只要有點文化、記性好、能說會道、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加上會一些小口技、小演技,就能從事這個行業了。他們平時把從書本上看到或從別人處聽到的一些經典或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熟記在心,開“說”時只要在故事情節上做一些“添油加醋”,在表述時加一些特殊語氣、表情、動作與聲響,這樣“書”自然會“說”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說書”雖說是嘴上功夫,其實在過去也屬于清苦的行當,平時吃住在外、四處為家,加上還要經常趕場子,有時一天要“說”好幾場,而由于門票價格很低,所以他們的收入只夠勉強養家糊口,。
我剛接觸“書場”是在孩提時代,是我爺爺帶我去的,至于臺上“說”什么我聽不懂,只知道“書場”里人多熱鬧,大人們在里邊聽,我就和其他小孩在場外瘋玩。那時“書場”外有不少賣小吃的攤販,爺爺在那兒常給我買些糖果、瓜子之類,所以我也樂意跟著去。當我在場外玩夠了,偶爾也會坐在爺爺身旁聽一陣,只記得室內正前方有一張圍有布幔的小桌,“說書”人端坐在桌前,手持一把紙扇當道具用,桌上擺有一塊“驚堂木”,時不時拿出來拍一下。在“說”的過程中,還經常配上一些通過口技發出的風聲、雨聲、雷聲、槍炮聲等,而且這些聲響十分逼真,往往把一些抱在大人懷里的小孩嚇哭。
到我上學后會欣賞一些“說書”藝術,并能聽懂其中一些內容時,也會抽空與同伴們去聽“說書”,記得那時“說書”的內容很雜,但都是健康向上的。“說”的無非都是《楊家將》《武松》《三打白骨精》之類;另外是一些革命戰爭年代里的戰斗故事;也有一些地方上的奇聞趣事、名人軼事之類。他們在開“說” 前,先要在場外貼出《告示》,告知所“說”的書名、內容簡介、場所地址、門票價格等,有點像現在電影院門口張貼的海報。在場次上分為單場與連場兩種。單場就是一個故事當場講完;連場就是把一個長篇故事分若干場講完,一場書大約在兩小時左右,每一場書都有一個題目。至于每一場結束時正好也是故事最精彩之處,大家在此時聽得最盡興,然而“說書”人像賣關子似的突然停“說”, 并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結束,為此弄得聽眾心里癢癢的,只想聽下一場。這就像現在電視臺播放連續劇一樣,一場接一場銜接得恰到好處,觀眾會忍不住一場接一場地去看。
過去鄉村書場生意興隆、喜歡去聽的人多,原因在于那時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少,而“說書”又無需多少人手、設備,加上門票便宜、內容耐聽;再說過去農村群眾文化普遍低、看書讀報機會少,所以,“聽書”自然成了當時人們獲取知識、享受娛樂的最佳選擇。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各地鄉間書場也早已消失,但書場帶給我的快樂卻一直和童年記憶一起保存在腦海深處。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