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太保巷

文/圖 許金龍
中華路從前是鎮江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由北向東呈L形。因緊靠江邊碼頭,鎮江開埠通商后的很多事情都曾發生在這一帶。這里婆娑著多少古城近代留下的印記,這里還沉淀著許多老鎮江孩提時代的歡聲笑語和一段段繾綣往事。
2009年中華路片區實施舊城改造。東自十八進往西,北自長江路以南、中華路沿線以東區域全部列入征收范圍。一些古民居和優秀歷史建筑被拆除,10多個饒有歷史典故的老地名隨之消亡。拆遷地塊上高層樓群“江河匯”拔地而起;在京口閘至新山巷之間開通了一條12米寬的新馬路,從江河匯北苑、南庭之間穿過,重新命名為太保巷。這是中華路片區除十八進外唯一被保留的地名。豈知,此太保巷非彼太保巷,那些不可再生的老街巷都已載入了地名史冊。
一
太保巷原本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在陸小波故居以北。東自潮水溝,西至打索街,長238米,寬3米。據清《丹徒縣志》記載:稱太保巷。相傳清將領太子太保馮子材居住此巷,故名。
馮子材(1818~1903),字南干,號萃亭,廣西欽州人,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童年的馮子材生活十分艱辛,4歲喪母,10歲喪父,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便隨大人販鹽、做木匠、捕魚摸蝦、護送牛幫。籬笆房被洪水沖垮后住進破廟,饑寒交迫,朝不保夕。十五歲祖母去世,馮子材流浪街頭操刀使劍,20多歲時便學得一身好武藝。從此以保鏢為生,護送牛商趕耕牛到廉州去賣。
道光三十年(1850),馮子材在鎮壓太平軍時跟隨向榮一直追擊到江南。咸豐三年(1853)4月,馮率部眾在南京孝陵衛拱衛“江南大營”,以抵抗太平軍。咸豐六年(1856)6月,清廷江南大營被摧毀。馮子材被逼逃往丹陽跟隨張國梁,先后攻克丹陽、鎮江,一天之內掃平太平軍70余座營壘,積功升至副將。咸豐十年(1860)5月,馮率兵攻克溧水,擢升為總兵。同治三年(1864)7月,又被清廷任命為廣西提督,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同治八年(1869),馮子材奉命統率大軍由鎮南關(今友誼關)入越南,追擊反清農民軍。事平后回國,清廷予其世職獎勵。同治十年(1871),馮再次奉命帶兵出關平定越南戰亂,疏通貢道后于當年入關。光緒元年(1875)馮被清廷任命為貴州提督。光緒七年(1881)馮再次回到廣西任職,翌年告病還鄉。
光緒九年(1883)十二月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戰場節節敗退,導致北越失守、福建水師覆滅。光緒十一年(1885),清廷命馮子材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輔助處理境外軍事事務。馮在戰場上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城墻沖入敵陣,與法軍展開三天三夜的激戰。最終攻克了文淵、諒山,收復了所有失地。馮部大獲全勝,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殲敵近千人,此即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中法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既不割地也不賠款的“停戰協定”。光緒二十年(1894),清廷加馮子材尚書銜,獲贈太子太保銜,世職改為三等輕車都尉。因馮子材1860年5月和1894年兩次駐守鎮江有功,清廷賞其黃馬褂。《丹徒縣志摭余》中記錄:“子材獨以三千人守鎮江,屢挫賊鋒,賊來攻,開城門出戰,軍士無不以一當百。時魁玉為京口副都統,奉命與子材協辦軍務。于是兩人和衷共濟,鎮江城自七年克后得不復陷者,則子材與魁玉功。”
馮子材治軍40余年寒素如故,堅持與貪腐官員作斗爭。光緒二十九年(1903),馮子材病危去世,享年86歲,謚號勇毅,清廷準予建祠。據《丹徒縣志摭余》記載:“待調暇,修城垣,士民感德建生祠于月華山上”。古城老百姓都很愛戴和崇敬馮子材,在北固山前峰的月華山上為他建造了一座生祠。此時月華山上紅梅爭艷,馮子材的生祠就被稱作“紅梅閣”。
二
打索街,南自中華路,北至姚一灣。相傳街內居民大多以打繩索為業,故名。原大閘口于1957年并入打索街。中華路舊城改造后打索街消亡。
鎮江地處丘陵地區,藥材資源豐富,打索街又挨著石浮橋碼頭,水路運輸極為便捷。民國時期打索街上有大大小小藥材行20多家。新中國成立后對私改造,原先的藥材行合并為中藥材收購站;街上好幾個制繩作坊也組成了合作社。
原打索街68號的陸小波故居為清代傳統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進沿中軸線排列。第一進平房為大門,第二進平房門上鑲有精致的八仙上壽磨磚雕花圖案。第三進為對合大廳,設有卷棚,天井內有過廊式半亭。第四進為雕欄二層小樓,上下皆為三間兩廂,呈“凹”字形,為陸小波起居室。
陸小波(1882-1973),名錫庚,字小波,原籍鎮江,出生于泰州。鎮江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族工商業者。幼時入私塾,15歲進鎮江源同錢莊學徒。新中國成立前曾先后任鎮江慎康錢莊經理、中央銀行鎮江支行經理、鎮江水電公司總經理、鎮揚長途汽車公司董事長、茅麓公司董事長、南京大同面粉廠董事長、京江中學董事長、鎮江商會會長、江蘇省商會聯合會理事長等職。1913年,在軍閥混戰地方危急之際,他勇于出面斡旋,使鎮江免遭兵燹浩劫。1927年4月,他親率商團接管鎮江英租界,結束了英帝國主義在鎮江近70年的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后,他帶頭參加救亡運動,辦《救亡文輯》宣傳抗日;抗戰爆發后又積極投入抗日后援工作,組織運送數十萬難民渡江北上。鎮江淪陷后,陸小波堅持民族氣節,避居泰州、上海,明確表示支持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主張,為蘇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貢獻了力量。1949年鎮江解放前夕,他機智地躲過了國民黨政府的誘脅,堅決留在鎮江迎接解放軍過江。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蘇南公署政協副主席、鎮江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委、市民建主委、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副主委、省民建副主委、全國工商聯常委等職。他一生以實業救國、興學育才,造福桑梓為己任,投資創辦了鎮江自來水廠、蠶種場,興辦了京江中學、潤商小學等,對鎮江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凡的貢獻。2007年陸小波故居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與之毗鄰的(大閘口)京口閘遺址也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鄒家巷,南自中華路,北轉東至浮橋巷。據《丹徒縣志摭余》記載:邑人鄒宜瑾借宅興辦第二中學堂,其祖世居于此,以姓氏得名。原楊祠巷于1957年并入鄒家巷。
十八進,東自寶塔路,西至潮水溝。清代有黃姓兄弟倆在此建房各9進,形成巷道后,俗稱十八進。太平軍占領鎮江后炮火連天,十八進豪宅失火全部化為灰燼,后復建。1992年老房子拆除后變為居民住宅小區。
三
姚一灣,東自小閘口,西至打索街。清《丹徒縣志》地圖標明此處原為新姚一灣門,拆城形成道路后沿用為巷名。原同慶里于1957年并入姚一灣。姚一灣以北有招商東巷、招商西巷、小招商巷、小營盤等幾條巷道通往原蘇北路。小營盤15號原清軍水師舊址在中華路拆遷中得到了保護。
潮水溝,北自姚一灣,南至十八進。此巷形成于清代,因地勢低洼,潮汛時巷內潮水倒灌,因名潮水溝。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潮水溝與太保巷之間曾經開辦過商業幼兒園。
春江里,南自打索街。清末有廣東人王章臨江建房,以南朝陳后主艷曲“春江花月夜”取名春江里。
中華路后街,南自中華路,北至小營盤。原名洋浮橋,因位于中華路后面,抗戰前改稱中華路后街。
陶家門,南自中華路,北至打索街。原稱姜家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姜姓將房屋賣給陶貴記絲綢莊,改稱陶家門。陶家門巷子呈S形,有兩個90°的彎,北首有一券門和打索街相連。巷內曾經有一家“有余書場”,在城西一帶遠近聞名。二層樓的房子坐北朝南,有兩個門進出。樓下大廳可容納100多人聽書,大門開在陶家門巷內。大廳西側中央放著小方桌和一張太師椅,臺下是長條桌凳。靠門口有玻璃柜臺及茶杯、茶碗、大茶壺。廳中央木柱子上裝有幾臺搖頭扇和“少抽煙、少說話”的提示語。回民完氏父子倆是書場老板,在陶家門一帶以憨厚著稱。
姜家大院,南通打索街。清末,此處曾開設姜元泰皮貨坊,毀于日寇戰火。剩下的房屋后為民居。
浮橋巷,南自中華路口,北至小閘口。原為石浮橋西堍的一巷道,1958年為建造京口閘,明萬歷年間的石浮橋遭拆除,沿運河的浮橋巷拓寬成馬路。
小閘口,南接浮橋巷,北至原蘇北路。據清《丹徒縣志》記載:康熙元年(1662)在新河重建小閘,因該巷地處小閘附近,故名。1960年,浮橋巷、京口閘、小閘口一線形成了“自由市場”,“黑市”貿易又常常成為打擊投機倒把的重點對象。1992年前,小閘口東側河邊有塊石防洪墻,車輛不能通行。京口閘市場搬遷之后,拆除了防洪墻,打通了小閘口的斷頭路,寶塔路向北延伸至長江路。
如今,站在太保巷路口遠眺,情不自禁地會懷念起這一方大街小巷里曾經的煙火氣。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