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三兄弟與“同善堂”

“同善堂”匾額
文/雷曉明 朱來順
清代,鎮江的慈善業在全國影響頗廣,其中柳氏三兄弟創建的“同善堂”,其慈善事業不僅在鎮江本地,而且擴大至山東、安徽、河北、河南及山西、陜西、湖南等10余省。規模大,影響廣,持續時間長,救助各地百姓無數。
柳氏三兄弟中,長兄柳昕(1839-1913),字少云。他秉承家訓,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同心助善,一生致力于慈善業,贏得了“柳善人”之贊譽。在清代鎮江民間慈善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領軍作用。
清同治初年,柳昕與陳茂才在東鄉大港等地創辦保嬰局,收養棄嬰、孤兒,前后長達四十年。他長期主持“同善堂”事務,廣做善事。柳昕還與大弟柳恂,二弟柳暹,齊心協力,將賑濟災民義舉推向華東、華北及西北、中南多省,前后捐資捐物達十萬金之上。1911年,辛亥革命后,柳昕還積極參與鎮江旗民救濟事宜,提供自食其力機會,避免了旗民流落街頭。
大弟柳恂(1844-1907),字以誠,清代詞人。他仿效其兄,篤行高尚,樂善不倦,不慕榮利,郡中善舉,多依兄柳昕主持,與兄共創并經營“同善堂”。大江南北,慕其義行,每當有各地災區告急之時,他總是挺身而出,悉力策劃,傾力捐贈,而不圖其名。
光緒二年(1876),山東青州發生大旱,災民受饑,聞悉后,柳恂致書本地名士嚴作霖,首倡義賑、捐資千金。光緒庚子年間,陜西發生災害又逢兩宮出逃,天災人禍并降。聞訊,他又以千金助賑。幾十年間,生平輸助善舉達數萬余,被稱為“智周道濟,安土敦仁”之士。柳恂還善作詩詞,有《往事述懷詩》54首,其詩直抒胸臆,丁立瀛稱:“展讀三復,不禁稱奇”。
柳家老三柳暹(1850-1916),字祝三。他在鎮江創設潤昌綢業20多年,其所獲利潤大多用來資助鎮江地方各項善舉,“同善堂”的資金也大多是他提供。對周邊諸省地方的災情,傾盡其力救濟。他曾先后辦理過安徽、湖南、陜西等省的賑務,慨然募捐錢物,并親赴災區賑濟。其間,在辦理陜西賑務之時,因山高路遠,長期奔波,以致積勞成疾,幾乎性命不保。西安災民得知其病倒,紛紛為之祈禱平安。其后不久,江蘇徐州、宿遷一帶受災后,他用辦理賑災后的余留資金五千元,設局收養嬰幼,受到當地百姓贊揚。
鎮江“同善堂”創辦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柳昕、柳恂、靳文泰、于學源和嚴作霖等熱心公益人士創立,最初的地址在鎮江西門外小閘口臨河處。光緒二十四年(1898),柳氏兄弟在新河街購得一塊地皮,開始營建新的堂所,兩年后完工,遂“同善堂”由舊址移遷至新址。“同善堂”創辦的理念繼承了中國民間善堂和善會的勸善、行善傳統。柳氏兄弟從最初的樂施好助善舉開始,逐步發展到開設粥廠、散米、散錢、掩埋無主尸體、立義建學,漸擴展到育嬰、施藥、冬賑、備荒、濟貧等多個方面。
柳氏兄弟除了四方募捐善款維持“同善堂”的開支外,自己不辭勞苦創辦實業投入的資金也難計其數。光緒初年,為彌補“同善堂”的經營開支不足,柳昕在鎮江西門浮橋西創辦了“善化堂”書坊,積極從事刻書和售書業務。為提高書坊聲譽,柳昕從蘇北江都聘招了孫文清等能手,又延請本地知名學者孫慶甲、孫維慶父子,充任書坊校讎,還尋覓書法家周蘭生等為善化堂擔任書手。“善化堂”成為當時鎮江城刻書最多的書坊。主要以刻經史類書籍及童蒙讀物和醫術居多。“善化堂”刻書在校刊上嚴格把關,文字精準,刻書精品頗多。由于經營有方,書坊規模日漸擴大,刊布益多,經銷古籍也多,發展成為鎮江最大的一家書坊。而刻書售書經營所得,大多用作“同善堂”事務。大弟柳恂經營的煙草商行受益也都投入“同善堂”的日常開支。
為“同善堂”長遠發展,柳氏兄弟在金壇東鄉和南鄉購置田地500畝,將其出租收入用來補貼“同善堂”善舉之用。大弟、二弟同心協力,全心全意扶助老大柳昕所倡辦的義舉,將各自經商所得,用以支持同善堂的事業發展,保證柳昕的各項善舉獲得成功。
不僅如此,柳氏兄弟還致力于家鄉有利民生的諸多項目。光緒十七年(1891),柳昕代表“同善堂”同仁,向時任鎮江知府的王仁堪提出了在鎮江南鄉的豐城村,設義塾、創保嬰、招墾荒、興栽植的議案。王仁堪均予采納,并積極支持其辦理具體事務。柳昕在豐城村建了學社,創辦了保嬰局,還購置了千余畝山田,雇工耕種,以收租的利潤扶持各項善舉開支。王仁堪在鎮江三年,將柳氏兄弟看作自己的左右手,在開塘挖溝、種樹養牛、修筑堤壩及防洪抗旱等諸多事務,均征求他們的意見,不少具體事務也直接交由柳氏兄弟負責辦理。為推進“同善堂”經營的各項善舉的有效落實,柳昕還不辭辛苦,每個月都赴鎮江所設各點,檢查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解決。地方政府每次委派官員到各地考察善舉落實情況,完畢回報均稱贊柳氏兄弟辦事認真,全心全力。
“同善堂”自清光緒三年(1877)至二十七年(1901)二十多年間,曾先后三次獲得官府所頒“老孚任恤”、“義重粉榆”及“見義勇為”的匾額。現今,位于古運河畔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河街老街上的12-14號,仍保存有“同善堂”舊宅,其宅為三開間二層二進,臨街的水磨雕花磚門樓上,鑲嵌有石門額一塊,上書有“同善堂”三字。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