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詠鎮江山水

魏源像

金山 圖:林敏 提供
文/林敏
魏源名遠達,字漢士,號良圖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曾于1840、1841 、1843、1845、1847年五次游歷鎮江,寫下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金焦行》、《金山次借庵韻》二首、《金山偶題》、《京口琴娘曲》等詩篇,足可為鎮江山水增色。
道光二十年(1840)10月,林則徐被投降派誣陷,革去兩廣總督職務,發配新疆伊犁去“效力贖罪”,在他由鎮海北上赴戍途中,6月底路過鎮江時,客居揚州的魏源特地趕來,在江邊上設宴款待林則徐。當時,國勢沉淪,外侮日亟,兩位肝膽相照、報國無門的摯友見面后,同宿一室,相與長談。這天晚上,林則徐把自己多年積聚的有關《四州志》的資料交給魏源,希望魏源撰寫一部《海國圖志》,以喚醒國民,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魏源也有志于這方面的著述,欣然接受了林則徐的囑托。他根據林則徐提供的資料,“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釣稽貫穿”,辛勤編撰,于1842年完成了50卷本的《海國圖志》。《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不朽之作,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海國圖志》之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中國歷史上關系不得謂細也。”
在鎮江江口分手時,魏源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詩二首:“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聚散憑今夕,歡愁并一身,與君宵對榻,三度雨翻蘋。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囷。”
前一首記敘了江口初逢、百感交集的情景,雖然身懷技藝無處施展。正由于抱定這一共同的心志,所以他們有晤談終宵的話題,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早作好反侵略的準備。同時注意西北和東南兩處邊界的警戒。最后對林則徐將撰著《海國圖志》的重任委托給自己,流露出了深切的知遇之情。后一首寫京口惜別,記敘了剛剛歡聚又將離別的痛苦心情,同時對林則徐被革職貶官,直至遣戍邊疆表示了莫大的憤慨,對朝廷腐敗和投降派的得勢,表示深沉的憂慮,最后以知己情與京口酒相慰勉。
1842年7月21日,英國侵略軍乘艦船從北固山南岸登陸,向鎮江城發動進攻,鎮江軍民與兵力和裝備占絕對優勢的英國侵略軍,進行了七晝夜的殊死戰斗,沉重打擊了來犯的敵人,但因敵我兵力懸殊而歸于失敗。英軍占領鎮江后,即直攻南京,逼迫清政府接受了“城下之盟”,簽訂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43年秋,魏源自揚州赴南京,途經鎮江,登金、焦二山,觀大江,追憶這一事件,百感交集,賦《金焦行》:“登金焦,望海潮,海門蕩蕩無夷艘;登金焦,望北固,萬家煙火知何處?”“我有蒼茫萬古哀,酒酣走上妙高臺,江左夷吾安在哉!”“我來醉數六朝山,殘剩蒼茫落照間”。詩人面對滔滔江水而想起歷史上那些曾經作出豐功偉績的民族英雄:奪臺澎的鄭成功,驅島寇的梁化鳳……“若言江左少人物,前朝何故多英雄?若言長江費關鎖,何故先朝發龍舸?”想到英寇攻入國土,詩人萬分悲憤,“舟山定山縱絕地,鎮海鎮江復何有”“江天高處御書懸,父老流淚先皇年”。作者以悲壯激越的聲調,傾訴胸臆,喚醒國人。
1845年,魏源補行殿試,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進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六月,游鎮江,登茅山和寶華山。
1847年,魏源游香港、澳門,考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港、澳,大有“擴我奇懷,醒我塵夢,生平未之有也”的感慨。自港、澳的歸途中,他歷經粵、桂、湘、鄂、贛、皖、蘇七省,往返八千里,經時半年,沿途作詩記勝?!督鹕酱谓桠猪崱贰ⅰ督鹕脚碱}》,就是游覽鎮江時興會而作,以白描手法描繪金山的秀麗景色:“江欲浮山去,云常渡水來。長風吹海月,已上妙高臺。僧語峰頭樹,潮歸隔浦桅。夜深群動息,夢落雪濤堆。”“腳底江淮海,三更蕩月來。環山半煙霧,帶郭萬樓臺。天地橫空闊,東南入檻桅。妙香聽煮茗,中泠雪花堆。”“江心有地似樓臺,收得煙云四面開。底事承平無水戰,濤聲猶懼海艘來。”詩人在這如畫的勝景中,登妙高臺而覽江色,汲中泠泉而煮香茗,抒發對錦繡山河的熱愛之情。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