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池塘
文/徐庭國
我的村莊具體、準確的位置,就在現在丁卯高架與智慧大道交接處的西北角上,我家的院墻與現在寶馬4S店的院墻在一條直線上。
老家的池塘有八九近十個之多,叫法不一,五花八門,作用不同,各盡其責。
鄉村池塘是生活的希望,是豐收的象征,是風調雨順的愿景,她一年又一年,靜臥在村莊田野,點綴著種田人的熱情。
有叫池的,比如荷花池,就坐落在古運河與團結河交界處,說是荷花池,一朵荷花也沒有,池中長滿了浮萍、水花生,但荷花池是老家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個河塘。再比如有叫后門塘、尿布塘、馬桶塘的,這種塘一般在村子中間或村邊上,離村比較近,聽名字就知道它的用途,主要用于洗尿布、刷馬桶,牲畜的飲用水,菜園子的澆灌,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一旦發生火災,它是重要的救火水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農村,不要說打“119”報警,即使有也起不了任何作用,鄉村沒路,“救火龍”進不來;還有一種叫“牛汪塘”的,說白了就是夏天老牛避暑洗澡的塘,與其說是塘,其實就是一個小水坑,能容得下牛身子在坑里打滾就行。這些塘一般面積較小,塘坡比較緩,比較淺,相對獨立,沒有溝渠同外面的河塘、田地相連,這類塘一般不養魚,但不養魚不代表沒有魚,塘里有黑魚、鯽魚、泥鰍、烏龜王八等,都是野生的,也沒見誰家捕捉或食用過。這類塘的補充水源主要來自雨水。
另外一種叫“塘”的,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河塘,這類塘相對離村遠一點,頭兩百米甚至更遠些,塘面積有三五畝到十幾畝甚至幾十畝不等,那時農村還很少有水井,這些塘便是農村主要飲用水之源。
這些溝塘每天都很熱鬧。我的老家叫張徐村,是一個由兩個生產隊組成,300來戶的村子,從村東頭到村西頭,各有大塘、大溝、南溝、明鏡溝四個(條)溝塘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村莊南面,是村民們飲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洗被的重要場所。每天清晨,無論春夏秋冬,家人們總是先挑幾擔水,將自家的水缸灌滿,遇到夏季多雨,河水渾濁時,大人們會在水缸里放入適量明礬,用搟面杖或者直接用手在缸里,沿著缸內壁左右旋轉攪動水,使礬融化,不消一刻鐘,水就碧清碧清的,待水缸水用到即將見缸底時,缸底與缸壁會粘上一層薄薄的泥漿,洗凈水缸繼續使用。
每到夏天,特別是傍晚時分,落日的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歸巢的鳥兒在水面上空盤旋,稻花香伴著野花香,使空氣充盈著甜蜜的味道。這時的溝塘,便是孩子們的天堂,每個塘里都有孩子們戲水游泳的身影,他們一個“猛子”下去,有時會拎著一條魚冒出水面,摸螺螄,踩河蚌,沿著河邊摸魚蝦,成了孩子們的拿手好戲。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則靜靜地坐在碼頭上,將整個身子浸泡在水里,享受片刻的清涼,驅除一天的疲憊。女人們也來湊熱鬧,將水潑灑在身上,也有勇敢的女孩,在哥哥弟弟的保護下,縱情戲水、游泳。在農村,像我們現在六七十歲的人,小時不會游泳,真是天大的笑話。但是,這些溝塘對孩子們的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稍不留神,或者沒有大人陪同,容易出溺水事故。我們這個村就有兩個小男孩溺水身亡,如果活著,也是我這個年齡了,實在痛心。
這些溝塘除非集體抽水灌溉,春節集體需要分魚過年,河塘冬季清淤擴容,抽干水,一般不會干涸,它是農業重要的灌溉水源,每個河塘既是獨立的個體,又與渠道相通,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水源平時依靠雨水補充,遇到干旱或插秧季節,水稻灌溉季節,會立即啟動電灌站抽水。電灌站就架設在村莊北邊的運河岸上,只要電動機一發動,運河水被抽到渠道里,順著北高南低的地勢,所有溝塘、田地會被灌滿。
溝塘里,生產隊每年都會組織一些大眾化的魚苗投放,以草魚、鰱魚、鳊魚為主,平時基本不喂食,也無專人管理。春節時,生產隊會選擇一個塘抽干抓魚。抓魚時,塘邊圍滿了男女老少、舉著漁網,提著大大小小的菜籃子,大人小孩們,歡歡喜喜看成年男子抓魚,待到大魚抓完,只要隊長宣布捕魚結束,岸上的人早已急不可待,不問水冷冰寒,紛紛涌入魚塘,抓漏網之魚,抓鉆入爛泥深處的魚,螺螄河蚌,統統收入籃中,那叫一個開心,兩份滿足。
生產隊會將捕的魚集中到打谷場上,以戶為單位,由隊長、組長、村民代表組成分組小組,將大小魚搭配,品種搭配,估堆分魚,戶不問大小,一戶一堆,村民們抬著魚,拎著魚,皆大歡喜。春節的味道已經在村莊內四散開來。有些特殊品種,如鰻魚等,排灌站抽水時,從運河里抽上來的魚苗,在河塘里長大了,屬于江鮮一類,這些魚由生產隊找一廚藝好的村民,集中烹飪,配上些煮黃豆、油炸花生米、紅燒豆腐等,晚上成年男勞力喝酒打牙祭,很是高興。
分田到戶后,特別是2000年前后,招商引資,城市擴容,農村城鎮化,城市周邊鄉村水利失修,渠道破壞,或被征用,電灌站被拆除,加上自來水進入尋常百姓家,農村河塘失去了飲用、灌溉功能,大都長滿了水花生、蘆葦,浮萍長年累月覆蓋在河面上,河塘漸漸淤塞,直至消除。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