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母愛最無私
□ 錢續坤
在書寫母愛這一題材的古詩詞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詩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縫衣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頌。
同樣是寫母親縫衣,清代蔣士銓的《歲末到家》卻另辟蹊徑:“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風塵。”此詩細致地描寫過年時游子回家所見的場景,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地敘寫上,而是借助趕制棉衣、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不僅使得畫面尋常樸實,細節生動感人,而且將舐犢之情躍然于詩中,讀來讓人無不淚目。
唐代詩人白居易則喜歡采用借喻的方式來贊頌母愛的偉大,其《慈烏夜啼》詩云:“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慈烏是較小的一種烏鴉,有母慈子孝的美德,詩中用大量筆墨刻畫慈烏鳥“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狀,意在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盡反哺心”的無盡愧恨和哀傷。其《燕詩示劉叟》詩云:“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這首詩借燕喻母,把母親撫養子女的不易、艱辛和無私娓娓道來,同時借雙燕的遭遇諷勸那些不顧父母痛苦而獨自遠走高飛的人們,并且強調:想要子女對自己盡孝,自己就應先帶頭對父母盡孝。
說到對父母盡孝,清代的黃景仁和元代的與恭更是感觸良深。黃景仁《別老母》詩云:“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寫的是詩人即將去往河梁,與母親告別,看到母親白發愁容,欲哭無淚的樣子,想起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心生萬千感慨;尤其是最后一句“此時有子不如無”,道出了子女內心的無奈和心酸,這不由讓人想起“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來。與恭的《思母》詩曰:“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便是告誡作為兒女的要及時盡孝,千萬別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追悔莫及。
“新來特特更門地。都收拾、山和水。看明年、事事都如意。迎福祿、俱來至。莫管明朝添一歲。盡同向、尊前沈醉。且唱迎春樂,祝慈母、千秋歲。”宋代楊無咎的這首《迎春樂》表達了對母親的美好祝愿,在母親節即將來臨之際,祝天下的母親們健康平安幸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