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鎮江書畫家郭畀

郭畀為陸游《自書詩卷》題跋

郭畀《云山日記》 圖:金力 提供
文/金力
在元代,郭畀的名聲雖不能與著名書畫家趙孟頫、鮮于樞相提并論,但郭畀是趙孟頫的得意弟子,他的書畫作品存世的不少,有的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的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郭畀,字天錫,號云山,開沙(丹徒高橋)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郭景星,身處兩個朝代,宋咸淳五年(1269),以鄉試待補貢,太學生,到了元初,朝廷派人至江南選拔人才,郡守推薦了他,但出于對前朝的追思,郭景星不肯做官,直到1294年因大司農燕公楠的薦舉,郭景星才擔任了淮海書院山長。郭畀從小受家庭影響善舞文弄墨,他傳承父親的事業,先任鎮江路儒學學錄,后調(蘇州)平江路吳江州儒學教授,又任(江西)饒州路都江書院山長,“山長”為書院的學官、主持人,父子二人均做過書院山長,實屬地方名儒。郭畀也曾做過小官,歷任浙江處州青田縣臘源巡檢,江浙行省辟充掾吏。
同時代鎮江另一位大儒、書畫家俞希魯是郭畀的好友,與之關系甚密。曾為《郭天錫文集》作序,文中對郭畀形象有生動的描述,至今讀來栩栩如生:“君身長八尺余,美須髯,善辯論,通國語(蒙古語),倜儻略邊幅,堂堂然偉丈夫也。飲酒有鯨吸之量,醉墨淋漓,信手揮灑。當起得意,脫幘卻立,咄咄自磋賞曰:此不滅古人也。尺縑片楮,得者寶之。”
郭畀年輕時善寫日記,有《云山日記》留存于世,如今珍藏在上海圖書館。《云山日記》是郭畀在元至大元年(1308)八月至次年十月,在鎮江、杭州時的日記,其中對當時鎮江的人物、名勝、僧寺、街道、市場、園林等都有記載,是一部珍貴的地方史料。1308年前后,以江浙行省為中心(元時鎮江屬其管轄),元朝暴發了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大饑荒。此次由自然引發的饑荒波及范圍從南至北,對兩浙和周邊地區及大都民眾的生存造成了直接影響。鎮江為這次饑荒的重災區,災害造成“農民死亡過半”。郭畀在《云山日記》中記載了紹興、臺州、慶元、廣德、建康、鎮江六路的大饑荒,“死者甚眾,饑戶四十六萬有奇。”災后至大二年的三四月間,“佃客劉七二、劉七三、經省五,皆壯夫也,不半月皆病死……”
《云山日記》中還詳細記載了郭畀在杭州的一段經歷,后人稱為郭畀《客杭日記》。20歲時,郭畀就擔任了鎮江儒學(教育主管機構)學錄,相當于一名 “科長”。至大元年(1308),他已經29歲了,仍然只是“科長”。雖然早在元大德十一年二月(1307年3月),鎮江儒學就為郭畀職務升級,向上級直接主管部門江浙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司,上報了呈文,但卻遲遲沒有批復。郭畀決定自己到省會杭州努力活動一番,爭取得到杭州官場和書畫界好友的幫助。《客杭日記》記錄了郭畀每天奔走衙門、拜會書畫文友以及玄門高士,一同賞畫、交游、書畫應酬等多種客居“風景”,從中可看出,元代教育、書畫界人際關系及地方風土人情。
郭畀在浙江任職后,與師傅趙孟頫的關系更為密切了,也讓他的書畫技法大有長進。趙孟頫為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有“元人冠冕”之稱。對于趙孟頫大家并不陌生,趙孟頫強調“書畫同源”,精于正書、行書和小楷,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趙孟頫弟子很多,郭畀是他的得意弟子。趙孟頫著有《松雪齋集》,郭畀深得老師的信任,曾代為書寫下了《松雪齋集》,趙孟頫此后為郭畀書稿作序,對他的書法才華贊不絕口。至今,郭畀書法代表作《青玉荷盤詩》,還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歷史上,南宋陸游是朝廷官員、詩人、書法家,他告退歸里后賦詩八首,并書寫成《自書詩卷》長卷,其墨書,曾一度在鎮江流傳,當時的郭畀在鎮江見到這幅珍跡后,仰慕陸游的詩名,欣然為之題跋,贊曰:此卷字畫遒勁,實先生得意書。其實,郭畀自己也有詩情,詩寫得很好,曾作《題錢選紅梅圖詩》,錢選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畫家,擅長人物、花鳥、山水。郭畀在錢選紅梅畫卷中題詩:“天仙剪碎赤城霞,妝綴西湖第一花。艷冶似嫌姿淡泊,風流還是影橫斜。肯隨桃李爭春色,甘與松筠伴歲華。認杏辨桃吾不識,可憐流落共天涯。”從中可看出郭畀寓景于情的詩作風格。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