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第一人劉裕:草根上演完美逆襲

宋武帝劉裕

壽邱山上的巨龜石礎

中營小區文化墻上的劉裕塑像 方良龍 攝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宋杰出詞人、時任鎮江知府辛棄疾志在抗金,在登臨北固山時,北眺中原,神州大地美景盡收眼底,不禁感慨萬千,寫下千古名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折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詞中所提“寄奴”,是指劉裕,小名寄奴。曾居住在晉陵郡丹徒縣(今鎮江)京口里。初為東晉將領,后代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劉裕故居,又稱寄奴居、丹徒宮(劉裕稱帝后稱謂),位于鎮江壽邱山下,現為江蘇大學夢溪校區。宋《嘉定鎮江志》記載:“壽邱山在城中,宋武帝潛龍舊宅基也,后封今名。”
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徐州),他的家族在早年隨晉室南渡,落籍于古運河畔的壽邱山。劉裕出生后不久,其母趙安宗病逝。父親劉翹悲痛萬分,遷怒于劉裕,視為不祥,欲將其丟棄。族中叔叔劉萬的妻子,劉懷敬的母親可憐劉裕,將其抱入家中,斷了劉懷敬的母乳喂養劉裕,并給劉裕起了個小名,叫寄奴。
劉裕因家貧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僅能粗識文字。此后劉翹病逝,他續娶的妻子,劉裕的后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作為兄長的劉裕,早早地挑起了一家生活的重擔。他在城外種過田,南山砍過柴,運河里捕過魚,集市上賣過履。有一次,他在江心沙洲上砍伐蘆葦,砍傷手足,自己尋找了一種野草為藥敷好傷口,這就是中草藥中一種名為寄奴草的外傷特效藥。
潦倒困頓的日子,絲毫磨滅不了劉裕天生的豪氣,他喜好拳腳武功,專門交結豪俠之士。一次,他欠了京口大族刁逵的賭債,被刁逵抓起來毒打索債,一名士族子弟替他還了錢并把他救下。劉裕受此奇恥大辱,憤而投軍,成為東晉精銳部隊北府兵的一員。
劉裕有萬夫不當之勇,且膽識過人,多次打敗孫恩農民起義軍。后孫恩改由海路入江,突襲京口,進逼建康,“戰士十數萬,樓船千余艘”,聲勢浩大,并登上了蒜山(今云臺山)。劉裕奉命北上救援,以少勝多,打得孫恩敗逃郁州(今連云港)。
接著,占據荊州的楚王桓玄作亂,攻入建康,篡晉稱帝。劉裕首先在京口發難,殺了桓玄派駐京口的桓修,被各路義軍推為盟主,率軍打敗桓玄。義熙五年(409)和十二年(416),劉裕組織了兩次北伐,先后消滅南燕和后秦,收復了山東和陜西,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歸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此舉徹底改變了南方政權面對北方少數民族一直處于被動的局面,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所以辛棄疾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詩句來形容劉裕北伐時的氣勢。劉裕在朝廷中的聲望也達到極點,位至相國,封宋公乃至宋王。元熙二年(420)廢晉恭帝稱帝,國號宋,史稱宋武帝。
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一個王朝。劉裕在位三年,于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終年60歲。廟號高祖,謚為宋武帝,葬在初寧陵(今南京紫金山)。
劉裕從丹徒宮走出,取得天下,是有為的君主,明清之際王夫之的史論名著《讀通鑒論》品評中國古代皇帝曰:“漢之后,唐之前,唯劉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
出身下層社會的劉裕,了解民間疾苦,一直厲行節約,帶兵的時候部隊軍紀嚴明,也懂得照顧百姓。刁逵家為富不仁,有“京口之蠹”之稱,劉裕就讓百姓動手去分他的家產。當時正是饑荒年份,東西分了好幾天還沒分完,許多貧民因此得以活命。劉裕稱帝后不忘本色,生活極為簡樸。史書稱他“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后庭無紈綺絲竹之音”。“財帛皆在外府,內無私藏”。
劉裕不止一次下令減免賦役,停止征調,需用物資給價向民間采購。他睡的床,床頭掛的是土布做成的帳子,墻壁上掛著布做的燈籠,麻繩做的拂灰掃把。他將穿過的衲布衣交給長公主,并告訴她這是其母所縫制,“后世有驕奢不節,可以衣示之”。他命人將年輕時耕田用過的耨耙之類的農具藏入丹徒宮,以使后人知稼穡之艱難。他曾經特別寵愛一個妃子,大臣謝晦勸諫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廢政務,他立即醒悟過來,把這個妃子遣出宮。即使在他的女兒出嫁的時候,給公主陪送的嫁妝也數量有限,更沒有華麗奢侈的東西。嶺南曾向朝廷進獻過一種質量上乘的細布,劉裕看了覺得過于精巧富麗,就把布發回去,不許地方上再制造,還讓有關部門追究了當地太守的責任。
在劉裕的帶動下,宮廷內外都很小心謹慎,沒有人敢鋪張浪費。謹慎忍耐的性格讓劉裕在執政期間避免了奢靡與浮華,這不僅讓人想起了“無欲則剛”的古訓,也為建立不久、根基尚不穩固的劉宋政權獲得了不少道義上的支持。
日前,記者來到江蘇大學夢溪校區,看到壽邱山已隱藏在亭臺樓閣之下,而從東側低洼處仍可看出幾層樓高的山體。歷史上的壽邱山為人工造山,所筑之山有人種食何首烏而長壽,故稱壽邱山。光緒丹徒縣志所記:“縱長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頂寬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從平面看,此山由東南起勢,折向北再轉西北,其蜿蜒之狀,恰似“潛龍”待機而發;其西北指向,寓意劉裕北伐直下長安之偉業。
這座山曾擁有壽邱山、普照寺和龍華寺三處勝跡。明嘉靖年間將山南廢龍華寺改建為縣學,人們便稱壽邱山為縣學山。此后400年,這里書聲瑯瑯,弦歌不絕,成為封建時代丹徒培育士子的重要基地。
鎮江成為江蘇省省會后,1930年1月在壽邱山辦起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成為江蘇省名聞遐邇的民眾教育機構。由于日寇侵華,1937年江蘇省立鎮江師范學校遭日機炸毀。1946年2月,江蘇省立鎮江師范學校易址于壽邱山復校。
新中國成立后,壽邱山成為鎮江師范學校,并先后改為南京師范學院鎮江分院、鎮江師范專科學校,培養中等師資。2001年8月,壽邱山成為江蘇大學的一部分——夢溪校區,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
如今,在壽邱山所在夢溪社區中營小區廣場的文化墻上,3幅漢白玉雕像再現了草根皇帝劉裕的開掛人生。
(方良龍)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