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我的高考記憶

□ 王建一
197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之年,也是我難以忘懷的一年。那一年是“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也是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的第一年。我作為已有8年工齡的青年工人參加了那年的高考。到如今雖然46年過去了,但回想起來,當年參加高考前后的情形還是記憶猶新。
1971年,上了兩年初中后,我被分配到和平路上的鎮江標準件(車輛)廠里當學徒工。經過3年學徒、數載鉆研,逐漸成為一個熟練的機械工人。1978年,四月的一天,廠里突然通知,上午停產兩個小時召開全廠職工大會,說是傳達上級關于高考的最新文件精神。我們當時感到廠里很重視這個會,因為廠里召開職工大會,從來都是下午下班后才開,很少因要開全廠職工大會而占用上班時間。果然,會上廠領導傳達了國家關于1978年高考實行全國統一考試的精神(1977年未實行全國統考,是各省自己出卷子),講了重要意義、報名條件、錄取方法、考試時間和科目等,并鼓勵我們青工積極報考。而最讓我們向往的有兩條:一是國家規定,凡是參加工作工齡已滿5年的,考上大學后可以帶工資上學,而且工齡照算;二是廠里為鼓勵大家報名參加高考,在考前可放考試復習假15天。于是包括我在內十多位青工都報了名。
1978年的高考也分文理兩科,理科要考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和化學等5門。因為我們初中兩年根本沒上過物理、化學等課,只上過“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課,所以只能選考文科。文科考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5門。市教育部門為了幫助考生復習好功課,還舉辦了各個課程的高考輔導講座(全部免費),請我市高中教學名師上大課,我們利用廠休聽過幾次課。記得有一次數學輔導講座是在河濱公園附近義士路上的鎮江建筑公司禮堂,來了好幾百人,既有各行各業的青工,也有上山下鄉的知青,既有1977年、1978年的高中畢業生,也有很多待業青年,年齡看上去從十七八歲到三十多歲都有。人雖多但全場課堂紀律非常好,除了老師的講課聲外沒有其他任何雜音,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至今還令我難忘。嚴格來講,當年我們初中畢業時的實際文化程度只能達到小學五六年級的水平。因為十年動亂期間,就沒有正常上過多少時間的課。
對知識的渴望、進大學深造的愿望在激勵著我們抓緊有限的時間復習迎考,盡自己能力爭取考好。那年高考前一段時間天氣非常熱,晚上家里實在悶熱,于是就搬個凳子到家門口的人行道上就著路燈邊納涼邊看書復習。高考前的五六月份正是廠里上半年生產任務最緊張的時候,我們一邊“大干快上”保質保量做好本職工作,一邊抽空在裝配臺邊、機床旁、鉗工桌前“研究”數學題(因為數學是我們的弱項)。
那些年的“書荒”使得我們手頭別說復習輔導書,就連高中的課本也沒有一本。好在為了幫助廣大考生復習應考,國家出版發行了一冊《1978年高考考試大綱》,詳細列出了各科考試知識點,為我們復習指明了方向。但復習資料奇缺仍是個大難題。就拿語文來說,幸虧自己平時喜歡買書看書,從而彌補了缺少語文復習資料的不足。那時候大市口新華書店里也沒有多少書供讀者選擇,我會利用比較難得的出差的機會逛逛大城市的新華書店。歷年買到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現代漢語修辭知識》《現代漢語詞匯知識》就給我提升語文水平派上了用場。地理科目,在沒有課本和復習資料的情況下,之前買到的圖文并茂的兩本地圖冊《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便救了急,成了我復習地理的重要“法寶”。
高考是在7月20日至22日,至今我還保存著當年的《高等學校統一招生準考證》,正面是考生信息,反面是6條“考生須知”和日程安排。考前的一天午飯后我到大市口中百二店三樓買了新的文具。考前還通知我們考生熟悉了設在鎮江四中的考場,考場在一排排平房教室里。
當年高考社會關注度不高。沒有交通管制,沒有家長送考,沒有禁噪,甚至我父母都不太清楚我參加了高考。天氣太熱,考場里放了幾塊大冰塊降溫,還放了一洗臉盆自來水和毛巾給我們考生解暑用。
高考結束后不多久成績單就發給我們了,我文科5門總分是319分(滿分是500分),記得有4門及格了(每門滿分為100分):政治79.5分、語文77分(后來聽說77分在語文科目里是不錯的成績了)、數學21分(雖然數學分數最低,但自己卻很滿意,因為當年考卷中初中部分的試題我基本上都做對了,畢竟我們沒上過高中,初中兩年也沒正經上過多少課)、歷史73分、地理68.5分。原以為會落榜了,畢竟從得知我們可以參加1978年高考到進考場,才3個多月,復習時間確實太緊了一點。
到了8月份,因為廠里一臺機床在上海機床廠修理,我和師兄等幾人遵照廠領導的指示去上海“見見世面、學學技術”。那時上海機床廠是全國機床生產廠家的“頂流”。那些天,我們住在滬上一個名叫“新疆旅社”的小旅館里。從旅館乘公交車到上海機床廠,途中要經過復旦大學,一連好幾分鐘,車窗外都是復旦大學的圍墻,那時才知道大學有多大。一天晚上,我們轉乘好幾路公交車剛回到旅館,服務員阿姨就告訴我鎮江有長途電話來,要我第二天上午8時到鎮江康復醫院參加高考體檢(當年是分數線出來后再組織體檢)。后來知道,體檢分數線是300分。于是立馬跟同事請好假,趕往火車站。
坐了一夜的火車(慢車),中途停靠了無數的小站,第二天清晨才到鎮江,回家稍微歇歇,洗漱一下,趕到康復醫院體檢。人很多但很有秩序。
體檢后還要“政審”。我的“政審”結果是在20年之后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知道的。當年的考生材料全部都收藏在自己的干部(職工)“個人檔案材料”袋里,包括5門考試科目經批閱打分的考卷。在“考生登記表”的“政審結論”一欄里,赫然蓋著一個長方形的藍色印章“可入絕密專業”。可惜自己考分不給力,與“絕密專業”無緣了。
多年后才知道,1978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610萬人,錄取人數40.2萬人,錄取率7%。
到了當年9月份,錄取通知陸續到了,在鎮江火柴廠里上班的我弟(下放回城知青)也被錄取在“南京醫學院鎮江分院”(即后來的鎮江醫學院)。但我體檢后一直沒有消息。我們在廠里也很忙,生產任務也很重,高考的事就淡忘了。到了當年初冬季節,正在車間里忙活的我被通知到廠政工科取信件,誰知接到一紙錄取通知書,是我被擴招并錄取到“南京師范學院鎮江分院鎮江大專班”讀書,于是就告別了工友師傅們上學去了。
廠里落實“帶薪上學”政策,上學期間每個月的30多元工資一分不少,月月由一位李姓工友帶給我,一直發到我畢業分配到鎮江市第十三中學當老師那個月,連廠里組織職工包場看電影也沒忘了我。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