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與揚中精神
文/范永紅
揚中,是萬里長江中的第二大島。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島、雷公島四個沙洲組成。北面與揚州、泰州隔江相望,南面與鎮江、常州一衣帶水。
揚中,是一座江水孕育的千年島城。島外江水環繞,島上河流密布,出門便是河,出縣便是江。扁舟天塹渡,浪激客心焦。對岸百弓地,隔江千里遙。揚中人曾只能依靠舟楫與外界交往,一旦遇上大風和下霧,往往幾天封航停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常外出的供銷員人人都有一段辛酸“交通史”。薛桂蘭吃盡了沒有大橋之苦,她是三個小孩的母親,又是開關廠的采購員,經常到上海采購,為了抓緊時間把工作干好,又要想回來照顧好家庭,照顧好小孩,出差的時候盡量早一點走,爭取第一天出差第二天回來,但是有時候到了江邊下大霧,過不了江,有時候回來的時候起臺風又過不了江,這樣無形當中要在外面多等一天,甚至兩天。
多少年,多少代,備受隔江之苦的揚中人無比期盼天塹變通途。怎么辦?敢闖敢拼、敢想敢干的揚中人決定自掏腰包集資建跨江大橋。一個陸地面積僅有228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島自籌資金建設長江大橋,這是全國首例。
30年后的今天,人們對捐款情況仍歷歷在目:捐款的單位和個人達10萬人次,總金額高達1200多萬元,其中捐款最多的個人達到10.8萬元。聯合鎮養路工王承鑫,月工資不過100多元,每月領取工資后的第2天,都會風雨無阻地前往大橋籌委辦捐款6元,直至大橋通車。揚中市民徐子禮保存著1991年1月頒發的捐款榮譽證書。要知道當時捐款數達到500元,籌委辦才會頒發榮譽證書。徐子禮是一名瓦匠,當時1天的工錢20元,他捐出了近1個月的辛苦錢。
從出行看天、過江靠渡,到南橋北渡,揚中一橋是一座由揚中人集資建造的大橋,全長 1172米,寬15米,共有30個墩臺,總投資1.62億元。該橋于1992年5月正式開工,1994年10月建成通車。揚中一橋的建成結束了江蘇揚中島與外界無橋相連的歷史。
揚中市委原書記陸朝銀無限深情、無比自豪地總結道:“揚中一橋是萬里長江上首家由地方集資建造的跨江大橋,不僅打破了揚中千年孤島的封閉落后的歷史,更展現了揚中人萬眾一心、無私奉獻的精神風采,是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揚中精神的真實寫照。”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如今,30萬揚中人把這228平方公里的小島打造得如詩如畫。揚中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揚中120公里的環島公路,在江水與天際之間,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一邊是滔滔江水,一邊是世外桃源。伺機而動的洪水,被阻隔在堤外,生機勃勃的綠色,蔓延整座島城。這條給人安全感的生命線,帶來的是穩穩的幸福。
一島五橋,構成了揚中的新地標。一排排、一幢幢風格別致的小別墅,是揚中最亮麗的名片,誰能想到這些小樓內住著的大都是農民。而且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管道燃氣,就連偏遠的農戶也用上了潔凈的罐裝液化氣。橫貫全島的揚中大道串起一個個生機勃發的小城鎮,呈現出城鄉一體化、整島城市化的獨特風采。今日的揚中以中國第一個生態示范區的面貌向我們展示著它那世外桃源般的新農村景象。
在發展經濟上,揚中人注重借勢、造勢、順勢。揚中一橋的建成通車,體現了揚中人民自力更生、眾志成橋的精神,有橋梁的助力,揚中精神成為加快揚中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揚中一橋這座豐碑,正激勵揚中人民在二十一世紀創造更加輝煌的成績與成就。
“跑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上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用這“四千四萬”總結揚中精神最為合適不過了。大橋建好后,揚中人依然秉承祖輩拓荒者“敢闖敢拼,自強不息” 的精神,成功實現了由傳統魚米之鄉向現代工業化強市的跨越,闖出了一條“藏富于民、民富市盛”的揚中發展之路。揚中多次躋身全國百強,2006年這個縣級市,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2015年位列“全國縣域經濟最具創新力50強”第一名,同時位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4名。
揚中人走出江島闖世界,首創“供銷員經濟”發展模式,一躍成為江蘇民富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當前,揚中已擁有工程電氣、新能源、臨港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同時,重點規劃建設興隆、八橋、西來橋三個作業區,重點規劃建設現代物流集聚區、臨港物流園區等集聚區。目前已成功引進新韓通重工、圣灝通用碼頭、和潤集團等一批重大項目。依靠科技引領,從揚中制造走向揚中“智造”。
在文化建設上,揚中力爭做到文化與經濟并行。2002年,揚中就成為華東地區唯一的“全國詩詞之鄉”,2015年揚中河豚食俗、笛簫制作被正式列入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揚中過去沒有博物館,2020年9月28日,感謝陳履生先生用自己的努力來彌補這樣的缺憾,讓家鄉人民能了解我們偉大民族的偉大創造。陳履生博物館,以竹為建筑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徜徉其間,美輪美奐,流連忘返。
特別感謝:揚中博物館陸尊館長提供與揚中一橋相關極有價值的史料。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