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開臉”婚俗
文/潘春華
舊時,鎮江婚嫁迎娶習俗頗多,除“親不高攀”“三媒六證”“同宗同姓不婚”以及必須經歷“納采、問名、納吉、納禮、訂婚、迎親”等婚姻舊俗外,女子出嫁前的開臉是必不可少的婚俗。
所謂開臉,即絞面、絞臉、凈面。結婚大喜之日,用線絞去臉上的汗毛,是舊時女子美容方法之一,也是女子出閣嫁人身為人妻的標志之一。舊時,女子一生只開臉一次,表示已婚。一般稱沒開臉的姑娘叫“毛頭姑娘”,也稱“黃毛丫頭”。就是說未出嫁的姑娘稚氣未消,胎毛未除,不能稱作“大人”。因此,舊時無論富家小姐,還是窮人家的姑娘,出嫁當日都得開臉潔面,扯去臉上的汗毛,修整眉毛及鬢角,表示在娘家的閨女生活即將結束。
結婚大喜這天,新娘早早起身,做好各種出嫁準備,男方迎親的花轎一到,轎夫開轎于堂,鳴過鞭炮后,新娘便開始梳妝。梳妝通常經過四道程序,先是“開臉”,潔面、修整眉毛及鬢角;然后“上頭”, 將姑娘的辮子散開,在后腦殼上挽成成人發髻,插上簪子及各種飾品;再是化妝,做姑娘時臉上僅施淡妝,出嫁后即為少婦,須改濃妝;最后是著衣,穿上嫁衣裳。新娘上轎前,男方迎親者需分別發給為新娘開臉者、梳頭者“紅包”, 俗稱“開臉封”“梳頭封”。
開臉時,通常由幫助新娘“上頭”化妝的喜娘(俗稱開臉婆子)操作,也可由新娘的嬸娘或嫂子代勞。新娘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忌坐東西向。先在新娘的臉上涂擦一層薄粉,尤其頭發邊緣處涂擦到位,因為此處的汗毛較長較密。然后便用一根紅色細棉線或細絲線,中間用一只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帶住線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再輕巧均勻地將線在面部不斷分合移動,絞掉臉上汗毛。結束前,還需仔細檢查一遍面部,對未絞盡的較明顯的汗毛,用鑷子夾除。
開臉時,喜娘邊扯汗毛邊念《開臉歌》:“左彈一線生貴子,右彈一線產嬌男。一邊三線彈得穩,小姐胎胎產麒麟。眉毛扯得彎月樣,狀元榜眼探花郎。我們今日恭喜你,恭喜你來做新娘”;“手里拿著紅棉線,喜為新娘來開臉。新娘心里喜洋洋,敬煙敬酒又敬糖。一把棗子生麟兒,兩把花生落鳳凰。左扯三下中狀元,右扯三下福滿堂”,予以祝賀。然后再行“上頭”、化妝和著衣。開臉過程,手藝熟練者一般只需半個多小時。新娘梳妝時,身旁需一福壽雙全的“全福太太” 相伴協助,寓意福全到家。
開臉的起源已無從追溯,兒時聽祖輩們講,鎮江東鄉、南鄉一帶,女子出嫁開臉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一次秦始皇微服南巡,路過鎮江東郊,暗中命令侍衛攔截迎親花轎,欲將新娘帶回宮中,嚇得村民迎親時不敢敲鑼打鼓,明媒正娶。當時一個聰明的秀才要娶妻,女方堅持風光出嫁,秀才便靈機一動想出妙招,交代媒婆將新娘臉上汗毛盡除,略施胭脂花粉,讓新娘坐在朱紅描金的藝閣上,迎親隊伍沿途敲鑼打鼓,大大方方迎娶新娘。當被侍衛攔截時,大家都說是迎神會,侍衛看到新娘面若盈光,汗毛都看不見,以為是天仙下凡而不敢冒犯,便順利放行。后來,女子出嫁開臉的婚俗便在民間傳開,并一代一代傳承延續下來。
滄桑變幻,舊時鎮江的諸多繁瑣婚俗隨著歲月的流逝已逐漸淡去。如今,新婚美容做發型大都由影樓、美發室專業設計師所替代,舊時女子開臉潔面婚俗留下的只是一種記憶。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