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鎮江的世界造園名匠

伯先公園的假山
□ 馬彥如 張劍
案頭有山水,掌中有林泉。中國園林是中國文人理想的終極居住場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我國是世界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商紂王所建的沙丘苑臺和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臺、靈沼,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造園技藝日臻成熟,明清時代進入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全盛時期。當時江南一帶大量建造私家花園,涌現出一批造園名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明朝的計成,他著書《園冶》,全面總結了古代的造園藝術。
計成(1582—?) 明朝造園家。江蘇吳江縣人,字無否,號無否道人。蘇州、嘉興一帶甲第云屯,名園星布。幼年的計成聰明毓秀,性好山水風光、園林名勝,常游樂其中,受其陶冶。他喜歡繪畫寫詩,尤為喜愛五代時長安畫家關仝、后梁沁水人荊浩的山水畫,自己作畫常常取法于這兩位畫家的畫意。他亦時常留意古今園林的建筑結構、意境情趣,翻閱古人有關園藝的論述,旁采博引,豐富自己的知識。
計成曾遠游北京一帶,后又從京都輾轉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增益了藝術水平。鎮江山明水秀,地靈人杰,計成在《園冶·自敘》中提到,“環潤皆佳山水”,正是理想中的居住地,因此他“中歲歸吳,擇居潤州。”
計成定居鎮江10多年,悠游于鎮江山水之間,研究金山寺和甘露寺的建筑藝術;往來于常州、南京、儀征一帶,考察各地園林;尋訪可以疊堆的山石,胸中藏有千山萬壑;同時,他還不斷提高自己的詩畫藝術素養,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別具特色的造園藝術。
計成的后半生以造園為業。當時武進縣做過江西布政使的吳又予,聽聞計成造園技藝高妙,便請他仿效宋代司馬光在河南建造的獨樂園的遺制,為他建造一座園林。吳又予的園地原是元朝溫國罕達的舊花園,地形高低懸殊,勢成陡坡,長滿參天的喬本,虬枝拂地。計成隨地取景,依坡疊石,使之高聳入云;挖土作溝,使之深邃;配合古樹上下參差,踞盤山腰,蟠根嵌石,使之風格古樸蒼勁;沿著池溝構造亭臺,使之疏落有致,映入水中之時,周圍有深奧彎曲的溪壑通幽,高處有長虹般的飛廊銜接,“雖由人作,宛自天工”。園林建成后,命名為“東第園”,吳又予贊不絕口:“江南勝景,盡收眼底”。
計成自此名聲大噪,達官富豪爭相延聘。他出入朱門,留下了許多名園佳作,其中儀征縣(今江蘇儀征)汪士衡邀請他主持建造的號為“鑾江西筑”的寤園,與吳又予家的園林并馳大江南北。此外,他還在南京為阮大鋮造“石巢園”,在揚州為鄭元勛建造“影園”。
明崇禎四年(1631年),計成將自己的造園心得寫成《園冶》三卷。一卷為興造論,園說及相地、立基、屋宇、裝折;二卷為欄桿;三卷為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書中主張營造園林,要將“園”和“畫”融為一體,要將靜態事物和動態環境結合起來,提出了著名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造園理念。
在書中,計成多次提及鎮江。《園冶·屋宇·廊》中記載:“予見潤之甘露寺數間高下廊,傳說魯班所造。”《園冶·選石·峴山石》中記:“鎮江府城南大峴山一帶,皆產石。小者全質,大者鐫取相聯處,奇怪萬狀。色黃,清潤而堅,扣之有聲。有色灰青者,石多穿眼相通,可掇假山。”
《園冶·自敘》中還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計成居住鎮江時,看見一些園林愛好者把形狀奇巧的山石疊堆得不倫不類,不禁失聲發笑。疊石者詫異地問道:“你笑什么?”他回答說:“疊山之術,有真假之別,為什么你們不模仿真山的形態,卻疊成這種像拳狀的石頭堆呢?”疊石者輕蔑地說:“說得輕巧,你能這樣堆疊嗎?”計成二話沒說,捋起袖子,當場就堆疊起來。只見他東放一塊,西堆一角,把散亂的怪石匯集疊在一起,逐漸形成懸崖峭壁之勢。圍觀的人看了都說:“真似一座佳山。”這次偶然的機遇,讓他造園疊石的名聲不脛而走。
《園冶》一書是對江南造園技術成就的總結,對我國建筑史、園林史、美術史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和參考價值,被譽為世界造園學最早的名著。著名古園林學家陳植評價該書,“誠世界科學史上我國科學成就光榮之一頁也。”
雖然計成在鎮江留下的造園遺跡,學者們還沒發現,但是建成于1931年的伯先公園,由陳植按照計成的疊石思想所設計的假山群,峰巒壁洞、玲瓏嵯峨、錯落有致,可以稱得上是當代不可多得的假山精品。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