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最古老的清真禮拜寺

□ 張劍 馬彥如
鎮(zhèn)江是我國伊斯蘭教傳入較早的地區(qū)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唐朝初年就有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來鎮(zhèn)貿易經商,且有部分人“久居不歸”。宋元時期,在鎮(zhèn)江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大增。明朝,回族在鎮(zhèn)江已經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態(tài)勢,穆斯林聚居區(qū)亦已形成。
歷史上,鎮(zhèn)江曾建有古潤禮拜寺、山巷清真寺 (即城西清真寺) 、苗家巷清真寺 (原名南門茅家巷清真寺) 、牛皮坡清真寺 (原名木簰灣清真寺) 和新河街回教堂等5座清真寺。最早創(chuàng)建的古潤禮拜寺現(xiàn)僅存磨損的《古潤禮拜寺記》碑刻,“古潤禮拜寺記”拓片可作見證,雖碑文磨損脫字,尚能讀出大部分文字。
南京圖書館古籍部收藏的影印本明萬歷二十五年重刻《鎮(zhèn)江府志》中,對古潤禮拜寺的記載:“清真禮拜寺系唐貞觀二年( 628年) 敕建,原在阜民坊。洪武間毀,后改仁安坊。萬歷初,冠帶住持談鎮(zhèn)、金約等因隘改建于治安坊市河岸。焚修。”這段文字記錄了古潤禮拜寺創(chuàng)建、重建、遷建、再建的時間、地點和原因。
元《至順鎮(zhèn)江志》載: “阜民坊在稅務街,以商賈所聚得名。”遷建治安坊剪子巷的禮拜寺大殿,建筑型制在《中國伊斯蘭教建筑》中也有描述:“剪子巷清真寺最大特點即是大殿為五座勾連搭硬山屋頂做成,但僅面闊三間,因此構成了大殿特別狹長的形狀,為國內其他建筑所少見。每勾連搭處用厚磚墻,仿阿拉伯式建筑而氣勢又有所不同。”
到了清朝,該寺又經歷了“道光三十年四月重修”“光緒三十年重修”“宣統(tǒng)元年四月復重修”,三塊重修碑現(xiàn)均珍藏于新建古潤禮拜寺內。2004年6月,新建古寺選址確定于鎮(zhèn)江學府路。
《古潤禮拜寺記》碑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刻立于剪子巷清真寺南圍墻,碑座遺失,碑身現(xiàn)存新建古潤禮拜寺內。《古潤禮拜寺記》碑一面有字,碑額高寬厚分別為66厘米、91厘米、20厘米。篆字題“古潤禮拜寺記”,浮雕雌雄仙鶴一對,飾以如意云彩,騰空相望,栩栩如生。碑身高寬厚分別為146厘米、81.5厘米、17.5厘米,字面下半部磨損嚴重,難以辨認。陰刻楷體,字無色。四周有約兩厘米寬祥云紋飾,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第一列是“碑題”,第二至第四列記錄該碑撰文者是本地進士李一陽,當時他的職務是江西提督使按察司副使、南京浙江總兵監(jiān)察御史,兼管漕糧京倉,曾任職廣東布鎮(zhèn)使。第五列注明碑文書寫人河南新野進士馬之騏,其時是翰林院修撰。這些與《丹徒縣志》《丹徒縣志摭余》的記載完全吻合。
《古潤禮拜寺記》撰文者李一陽 (1552年—1624年) ,字長卿,號復吾,丹徒人。性穎異,讀書過目不忘。家貧,立志于學。明萬歷五年 (1577年) 以“錦衣衛(wèi)軍籍”考中進士。初任西安 (今浙江衢州市) 縣令,因頗有政績,為君賞識,擢升為南京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后又升為江西按察司副使饒南九兵備道,不到50歲時,因雙親年老,加之自身有病,遂以病假告歸。居家20余年,以讀書、藏書為樂。
《古潤禮拜寺記》碑刻書丹者馬之騏約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字時良,號康莊,河南新野縣沙堰鎮(zhèn)馬墳村人,明萬歷五年 (1577年) 進士馬化龍長子。萬歷三十四年鄉(xiāng)試中舉,萬歷三十八年中進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萬歷四十六年,任起居注館纂修。天啟五年(1625年),升任尚寶司卿。天啟六年,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歷仕三朝,官至禮部左侍郎,曾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
馬之騏一生秉承父志,熱心伊斯蘭教文化事業(yè),特別是為清真寺的修建或重建撰寫碑文。如萬歷四十二年西安小皮院清真寺《重修真教寺記》、鎮(zhèn)江古潤禮拜寺《古潤禮拜寺記》、天啟二年(1622年)大同清真寺《重修禮拜寺碑記有銘》、天啟年間北京錦什坊街清真寺碑刻、崇禎四年(1631年)甘肅武都清真寺《重修禮拜寺碑記》等珍貴碑記,均由他撰寫, 是明代撰寫清真寺碑文數(shù)量較多的穆斯林官員之一。
《古潤禮拜寺記》碑文共計19列,每列3—44字數(shù)不等,全碑約630字左右,內容記述古潤禮拜寺由鎮(zhèn)江仁安坊阜民街移建剪子巷的歷史,為研究鎮(zhèn)江伊斯蘭教史的必要資料,也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珍貴文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