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三中創始人厲鐘麟

陜西《澄城附志》記載厲鐘麟

《丹陽縣續修縣志》職名

厲鐘麟像

呂鳳子贈厲鐘麟的畫

丹陽三中舊照 圖:盧政 提供
文/俞奇尤 盧政
清末與民國時期,在丹陽出了一個有影響的人物,他就是夏霖烈士的岳父、呂鳳子先生的恩師厲鐘麟。厲鐘麟是丹陽最后一位正式舉人、陜西澄城縣最后一任知縣、第一任民國知事、百年老校丹陽第三中學的創始人。他還是民國《丹陽縣續志》的修纂之一。
出身名門、苦讀中舉
厲鐘麟(1865-1937),字玉甫,號稱板橋老人,丹陽縣城人。家居四牌樓南草巷的中段。
父親厲子衡是有名望的中醫,育有三子,厲鐘麟為老三。幼年天資穎悟,好學苦讀,5歲起就到藥皇廟附近的厲家祠堂里讀私塾,13歲時就熟讀四書五經,14歲開始跟父親學醫,練習抄藥方。16歲時已能背抄藥方300多種,而且能寫一手精妙的小楷。在學醫的同時,也沒有放棄考取功名的理想。通過艱辛努力,厲鐘麟18歲時考中秀才,又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參加省試,成為丹陽歷史上最后一位正式舉人。消息傳來,全家非常榮耀,此年厲鐘麟39歲。
取得功名之后,他不但打理家里的診所,也開始創建自己的事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被派到大西北任知縣。這是一次鍛煉機會,接到調令他就立刻啟程到陜西澄城縣任職。
澄城縣在渭北高原東北部,路途遙遠,厲鐘麟跋山涉水來到澄城縣,一干就是4年。他在知縣崗位上,興修水利、辦學堂,力施德政。當時北方的小縣貧窮落后,他不但擔任知縣,也兼任學堂堂長,公務之余也到學堂授課,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評。
民國元年(1912),他的職務由“知縣”改成了“知事”。剛要升官時,家中傳來急信,家父病危了。面對突發情況,他只能辭官返鄉。返回鄉里時,父親已去世。他悲不自禁,含淚辦完喪事。按舊俗,他在家守孝三年。他接管了家中產業,擔起了大家庭的生活重任。
受命辦學、教育發軔
清末時,全國各地新文化運動波濤洶涌,丹陽也不例外。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洪爾振照會本邑社會名流,要求再次創辦公立學堂。這一重任交給了厲鐘麟,理由有三:其一,他是當時丹陽有才學的人,有舉人功名;其二,他家族富足,產業較廣,錢不是問題;其三,他在社會上人脈關系多,在本地有一定的影響力。
厲鐘麟受令后,自己捐出重金,同時也四處奔走聯絡,動員了許作霖等地方富商捐資,全力辦學,最終不負眾望,只用三個月就創辦了官立城東初等小學堂,這就是現今丹陽第三中學的前身,校址設在東門大街烈帝廟(又稱武大帝廟),聘請郡庠生吉秉鈞任學堂堂長,聘請教員4人,設甲乙丙丁戊5個班。由此而論,三中校史已近120年。
在第一所學堂辦成后,厲鐘麟又出重資,借用城南的藥王廟,城西的普寧寺,城北的積谷倉,辦起了另外3所官立初等小學堂,每個學堂設3個班。至此,丹陽城區有了4所官立學堂,東西南北各1所,便于小孩就近上學。
厲鐘麟殫精竭慮辦學,成了丹陽現代教育的重要發軔者。他不但出錢出力,還不定期到每個學堂指導授課,成績顯著,因此受到了縣府的表彰。
輔助新秀、名留史冊
五四運動后,丹陽出現了兩位杰出的人物,這兩人和厲鐘麟都有淵源。一位是創辦正則女子學堂的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另一位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丹陽縣委第一任書記夏霖。
呂鳳子(1886-1959),原名浚,字鳳癡,號鳳子。15歲考取秀才,1910年考入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學成后抱著教育救國、開時代新文化的思想,于1911年回鄉辦學,到丹陽后第一個拜見的人就是厲鐘麟先生。當時厲鐘麟在縣里主要抓教育工作,辦公地址就在西門的夫子廟內。呂鳳子把辦學堂的想法告訴了厲鐘麟先生,并請求幫助,厲鐘麟聽后大為贊賞,決定輔助支持。當時縣城官立學堂只有男生,沒有女生,厲鐘麟建議呂鳳子創辦女子初等小學堂,讓女子也能讀書,呂鳳子應允,兩人迅速達成共識。
厲鐘麟不僅出錢出力,還出面幫助租房、請教員、安排招生事項。大半年后,丹陽縣唯一的女子學校以屈原的名字“正則”為校名正式開學,此時已是1912年了。厲鐘麟還把親孫女厲瑞云送到正則女子學校上學,一上就是4年,并且動員親戚好友送女兒入校。呂鳳子非常感激,一直尊稱厲鐘麟先生為恩師。
在恩師七十歲生日時,呂鳳子以板橋、內城河及民居為背景,創作了一幅《板橋老人秋夜讀書圖》相贈。這是極其珍貴的生日禮物,厲鐘麟很高興,將畫裝裱好,掛在廳堂之上,并把畫作翻拍成照片,到上海洗了幾十張作為回禮,送給參加壽宴的文人嘉賓,一時傳為佳話。
我黨早期革命家夏霖與厲鐘麟也有密切關系。夏霖(1895-1927),字雨人,化名余仁、宋時雨,丹陽縣城人,少時就讀于“鳴鳳書院”,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考入省立鎮江第六中學,畢業后回丹陽農村任教,民國五年(1916)考入南京暨南大學,1919年畢業后回丹陽,受韓筆海先生的聘請到丹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任教,同時還到南堂公立小學和鳴鳳書院兼教。其間,正則女子學校缺少老師,厲鐘麟就把夏霖介紹給了呂鳳子校長,特聘為國文和英文教師。夏霖相貌英俊,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和英語,是公認的人才。厲鐘麟知道他志向遠大,非常器重。1915年春,厲鐘麟讓二女兒厲瑞紅(1893-1976)與夏霖喜結良緣,厲女士時年22歲,長夏霖兩歲。
厲鐘麟有意助女婿成就一番事業,于1916年資助其到南京上大學。入學后的第三個月,夏霖的長子出生,取名夏正(后來又為次子取名為夏則),希望兒輩以屈原為榜樣,以謀求國家的繁榮昌盛為己任。
1927年11月11日,夏霖在無錫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13日下午,夏霖在南校場壯烈犧牲。老丈人厲鐘麟得知消息已經是13日,立即準備錢物聯系南京的朋友進行營救,但為時已晚,11月14日就傳來了女婿的噩耗。全家人如遭晴天霹靂,陷入極度悲傷之中。在困難之時,厲鐘麟出資幫夏家將夏霖的遺體運回丹陽,安葬于河陽寺基崗(今聯觀村)。
熱心公益、奉獻社會
厲鐘麟私家產業主要有綢莊、各鄉繭站、房屋出租和東門外的田地出租,另外和縣城的大家族韓氏、王氏和東門外的丁氏家族都有著姻親關系,所以在丹陽實力雄厚。由于性格溫和,為人正派,社會朋友眾多,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地方鄉紳族長,都有來往。
厲鐘麟始終抱著一個信念,就是要以教育為本,以產業扶助社會,以慈善幫助勞苦大眾。一生除了創辦了4所學堂外,還為本邑做了許多公益事情。
東門外的尹公橋始建于明萬歷初年。道光二十五年,有人惑于風水之說,強行拆除移建于寶塔灣下,舊橋下反置渡船,從此百姓大為不便。到光緒三十年,知縣洪爾振力主遷回原址,厲鐘麟積極響應,首先捐出重資并擔任工程主持,再在商界募捐,半年內募足全款,用了近兩年時間重建了尹公橋。
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厲鐘麟接縣府的命令開辦郵務局,只用了3個月時間,出資在縣治東四牌樓租賃民房開辦成功,交由縣府管理,這是丹陽郵政局的前身。光緒三十年九月,為擴大營業,移址雙井巷。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厲鐘麟先生倡導成立了丹陽第一個商會,并擔任會長,下設總理,負責聯絡各界人士,為地方建設做貢獻。在商會的支持下,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在縣治東太平橋租賃民房,開辦成立了電報局。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知縣羅良鑒廢城中妙覺寺為公園,到民國時才逐步完善。在民國初期,厲鐘麟為這一公園的建設也捐資贊助。
民國初年,由丹陽商會出面,厲鐘麟、姜可生和部分商會會員出資,在城區燈籠巷成立了肇明電燈公司,厲鐘麟先生擔任執行董事,積極籌辦,一年后就從戚墅堰把電力輸送到丹陽。民國六年,丹陽開局續修丹陽縣志,厲鐘麟以絕對的威望,被聘為修志人員,與孫國鈞等人一起工作,并負責分纂工作。此志到民國十五年竣工刊印。
厲鐘麟為丹陽所做的公益事情還有很多,難以盡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厲鐘麟先生于當年11月病逝,安葬在胡橋鄉門樓小陳村。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