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棗林路
文/陳泰龍
遇見棗林路,是在入住南徐片區之后。其時,我常常往返于南徐大道,或乘車或步行。
南徐大道是一條景觀路。路邊的樹多且密。路旁打頭的是香樟,樟樹的后面,有的地段林壑幽深,挺拔的楊樹、偉岸的雪松、繁茂的廣玉蘭,都以矩陣的形式向遠處鋪陳;有的緊臨山坡,層巒疊翠,樹隨山高。路中綠島上的樹,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像列隊的士兵,整裝待發;鮮花則隨著季節變換,春有櫻花夏有紫薇,秋有桂花冬有臘梅……這如畫的景色讓人目不暇接,遇見棗林路的那一刻,我正在車上看風景,只覺眼睛一亮,精神也為之一振。
關于棗樹,我一直有美好的回憶。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是魯迅《秋夜》的名句。
當年,老師講課時,專門從全篇中抽出這句話,剖析它的妙處,并囑我們全文背誦。我們搖頭晃腦、直到背得滾瓜爛熟……多年以后,我們已背不出全文,但談到“棗樹”,魯迅的這一名句總會脫口而出。類似的經典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這些名篇中的名句,常常在需要的時候蹦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正是這樣的文化記憶,讓我對“棗林路”一見傾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
棗林路似乎很給力,不時刷新我的認知,為我的選擇造勢。
我入住的小區,中央有一個湖,湖面呈扇形,扇面上端連著山崗,下端的微笑曲線,連著小廣場。幼兒園放學后,廣場上就熱鬧起來。
小區的鄰居可謂是“七十二家房客”。我樓下的那戶,夫妻倆一口閩南話,是三孩的父母。夫妻倆早出晚歸,男的往酒店里送海鮮,早上九點、下午兩點,雷打不動。有次我從碧榆園回家,還沒出賓館,突然有輛車停在身邊,車窗旋即落下,原來是樓下的他,正微笑著邀我上車。他們沒有請家政,日子卻順順當當,晚飯后一家人便在小區散步。也有用保姆的。家住20樓的,女兒呱呱墜地時,家里就用上了保姆,而且是全天候,吃住全包。如今,女兒已讀小學,保姆依然在他們家,親得像一家人。夫妻倆大學畢業,從不同的城市考進公安戰線,每天早上電梯里相遇時,他們總是微笑著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大家道一聲“早”。這么多年下來了,很少聽他們講家鄉話。那個教人彈鋼琴的老師,老公在體制內,自己是自由職業者,她帶女兒在小區玩時,講一口地道的鎮江話,普通話她放在課堂上講……我的這些鄰居,遠的來自遼寧、河南,近的來自如皋、丹陽,鄉音雖異,但帶娃上都很拼,決意用有力的付出,點亮孩子的未來。
去小廣場,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選擇。家長看上的是空曠,孩子的視力可以在戶外活動中得到很好的調節,這有助于孩子的眼健康。孩子們圖的是盡情玩耍,跑啊喊啊,蹦啊跳啊,全可由著性子來。孩子們都喜歡騎車,你追我趕,好不熱鬧。車有三輪童車、平衡車、滑板車、兒童自行車,與之對應的年齡依次為:上幼兒園前、小班、中班、大班。不分職業,不關鄉音,“七十二房客”總會在恰當的時間為孩子買進需要的車。有了車,小朋友們可神氣啦:騎三輪童車的,騎著騎著,身子便左右搖晃了起來;騎平衡車的,雙腳使勁往后踩,踩著踩著兩腳懸空,任由兩個輪子自由前行;玩滑板車的,兩手扶著車把,一只腳踏在車上,一只腳用力蹬地,速度上來之后,著地的腳迅速懸空,像花樣滑冰一樣擺個優美的造型;騎兒童自行車的,互相追逐,稍不留神,車子飛快地向湖面駛去,“剎車”,大人的呼喊聲還沒出來,車子已戛然而止……
小廣場的快樂,棗林路功不可沒。
棗林路有濃濃的“體育味”。鎮江體育會展中心坐落于棗林路旁。田徑場上,早晨或傍晚,附近的居民就會涌上塑膠跑道,甩開膀子健步走;跑道旁有四個籃球場,個個爆滿……那家體育用品商店,就靠著體育會展中心,小廣場的童車,就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走來。
站在我家30樓陽臺上,可以看見棗林路上來來往往的車。這些在路上跑的車,清晨,尤其是周末的清晨,多半會在棗林路邊停下,去路邊的面館吃一碗鍋蓋面。
一座城市city不city,煙火氣很重要。先前住在老城,肉下鍋了,發現沒有醬油,出門打都來得及。這里不一樣,必須想周全,比如醬油,落下了,沒有半個小時的來回折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買個早點、吃個早茶,就更不易。
遇見棗林路,情形開始向好。幾家網紅店獨具慧眼,將面館開到了棗林路。
周末,我會去其中的一家買油條。還沒進店,就見路邊停滿了車;進店一瞧,人多多的,有的是同學相約,有的是家庭打卡,還有的是晨練結束剛剛從運動場上下來。我欽佩這些網紅店老板的商業眼光,不僅拓展了自己的事業,也濃厚了南徐片區的煙火氣,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指數。有一回,在店里碰到老同事,和他一起來的是他的媽媽和弟弟。原來,他弟弟在廈門工作且在那里安了家,此次回來看母親。母子三人到棗林路邊吃鍋蓋面,嘗嘗家鄉的味道。聚的時候,品的是鄉情;告別棗林路,回到廈門,這一碗面,就是他弟弟濃濃的鄉愁。
挨著“棗林路”路牌是一片樹林,林深幾百米,一棵棗樹也沒有。開發前,這一帶有一個村叫“棗林村”,棗林路因此得名。
走進樹林,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一種告別鋼筋水泥叢林的愉悅漸漸襲來。我致敬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叢灌木、每一塊石頭,致敬開發這里的每一位建設者,讓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濃濃的“田園風光”。
我喜歡黃昏時分,沿著樹林的西線前行。此刻,樹林在藍天下,草地在藍天下,高樓在藍天下,我也在藍天下,唯有夕陽和云彩掛在藍天上。天地悠悠,有物有我,豈不樂哉!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