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中國蠶桑研究所與鎮江

鎮江合作蠶種場舊址
□ 王福海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華東地區部分大學和蠶業學校內遷,國內不少從事蠶桑研究的科研人員也紛紛來到貴州遵義,我國生物、動物學家,動物學會創始人之一——蔡堡先生,就是其中一員。
蔡堡先生到了遵義,就和部分科技人員分析了遵義的地理、氣候,根據中國蠶桑發展的需要,決定籌辦中國蠶桑研究所。經多方呼吁,他的設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即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和海外愛國華僑的幫助。
1939年秋,中國蠶桑研究所在貴州省成立,所址設在遵義山城南郊來熏門外“百藝廠”舊址(現遵義第三中學前操場一片),研究所所長由原國立浙江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擔任。與此同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先生采納了蔡堡先生的建議,亦將浙江大學遷至遵義,至此,浙江大學和中國蠶桑研究所成了當時遵城最高文化學術單位。
中國蠶桑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桑蠶,同時也研究柞蠶。所內工作分育蠶及栽桑兩大組,另設組織胚胎研究室、細胞遺傳研究室、分析化學實驗室、細菌實驗室、生理實驗室等,當時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一批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的科研人員,還有遷入內地從事蠶桑研究的專業人員以及當時浙江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理學院及農學院畢業生。除蔡堡先生是研究員兼所長外,還有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技術員等20余人,有:顧青虹、蔣天鶴、蔣天驥、許元龍、陳士怡、張本華、吳長春、莊雍熙、吳啟亞、鮑范志、蔡壬侯、王祖農、周紹曾、蔡復綏、宋慕法、馬秀權、蔣根堯等,還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領導就設法安排資金派專人到上海等地購置了大量的儀器設備、化學試劑以及圖書資料。據曾在研究所工作過的高守仁先生撰寫的材料,當時的化驗室和細菌室已擁有顯微鏡20臺,其中高倍顯微鏡占半數以上,另還配有微米尺、切片機、分析天平、自動消毒器、自動調溫箱、計數器、伸度測量儀、氣象測量儀等,這些儀器現在看來很平凡,但在當時科技落后的舊中國,特別是交通閉塞的黔北,實屬稀罕。
研究所創建之初,非常重視桑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工作,當時從全國各地以及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收集到的家蠶品種資源已有50余種,并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育種試驗。有些家蠶品種經過多次配種飼養,遺傳控制,基本上達到了高產優質的生產要求。如:“華臨白”品種,不僅出蛾率高,抗病性強,生活周期短,結繭率高,而且繭層厚,繭絲長,絲質好,很受蠶農及繅絲廠歡迎。此外,研究所還進行了家蠶遺傳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家蠶組織胚胎、細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的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桑樹品種數十個,在研究所附近還栽種了20余畝的桑品種標本園和實驗桑園。
研究所還十分重視研究數據的記載和統計工作,研究手段深入細致,如:研究各種蠶卵卵形的特征,一個雌蛾的產卵一般有500至800粒,統計五個雌蛾蠶卵就要測量3000多粒,在顯微鏡上安裝上微米尺,一顆小小的蠶卵,可以量出60至80微米單位。各種桑樹梢頭的第2至3葉,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長的長、寬,還要量出它的厚度,計算它的日產量。各種抽絲,要測量它的伸度,觀察它的橫斷面。蠶室內外的溫濕度,每天24小時都有專人記載,室外的氣壓、雨量、風云、霜雪也有詳細記載,當時已能夠粗略預報2至3天的氣象,盡量避免雨天采葉,做到不喂濕葉等。
為培養人才,提高遵義地區參與輔助工作的練習生養蠶管理水平,1940年至1944年,研究所每年開辦兩個班,設置語文、英語、數學、生物、化學、遺傳、栽桑七門課程,所長蔡堡先生親自擔當遺傳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習,這批練習生逐步成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成為業務骨干。
雖然當時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差,但在抗戰精神激勵下,從事栽桑、養蠶、實驗、調查、研究的工作人員情緒極高。研究所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職工的工作、學習、科研蔚然成風。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開始編輯出版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將本所當年的研究成果收入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研究簡報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錄研究論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錄研究論文9篇。中國蠶桑研究所刊印出版《匯報》在當時的遵義是唯一一種科研雜志,曾引起過多方重視。
研究所創辦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國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會英方代表身份來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時贊揚說:“在艱苦的抗日環境中,竟能在山城遵義辦起一座像樣又節約的研究機構是難得的。”
1945年抗日勝利后,很多機關紛紛遷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漸短缺,1946年中國蠶桑研究所遷到浙江杭州。在杭州慶春門外華家池借浙江大學農學院土地建立新所,繼續開展工作。1949年該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為浙江省農林廳蠶桑試驗場。1954年該試驗場遷至鎮江,并入華東蠶業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前身)。
中國蠶桑研究所元老、國際著名栽桑專家顧青虹先生和國際著名家蠶育種專家孫本忠先生、蠶病防治專家曹詒孫先生,并稱為鎮江華東蠶業研究所 “三巨頭”,他們為中國的蠶業事業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