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鎮江志》的兩位編者
文/朱昌勤
南宋時期的史彌堅與盧憲曾修纂《嘉定鎮江志》,他們的名字與這本書一同載入史冊,令人欽佩。史彌堅、盧憲都不是鎮江人,卻能潛心著述,為異鄉留下珍貴史志,這與他們的文化修養、博學多才密切關聯。
史彌堅與盧憲是浙江人,兩人都出身書香門第。史彌堅(1166—1232年)為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其父親史浩在南宋朝廷兩度擔任丞相。史浩為官清廉,為人“宅心平恕”,教子有方。他有四個兒子,個個成才,皆出任重職。“彌大、彌遠,皆登進士第;彌正、彌堅,亦累舉春官。人以是服公之教子也。”史彌堅年少時師從楊簡、鄭清之。楊簡是南宋著名學者,鄭清之為南宋后期宰相。史彌堅好學上進,雖沒有考中進士,以蔭補入仕。由于其兄史彌遠居相位,為了避嫌,他主動遠離朝堂,長期任職地方,以勤勉贏得政聲。
盧憲(生卒年不詳),為浙江天臺人(今浙江臺州人)。天臺盧氏是旺族。《天臺盧氏宗譜》有載,盧氏家族祖輩是儒生,從北宋天禧年間定居天臺,曾立下的家訓:“重祭禮、孝父母、和兄弟、正夫婦、敦族誼、勤本業。”盧氏族人從小就銘記在心,時刻以這幾條家訓約束自己。歷史上,天臺盧氏有許多族人為官,共出了十八位進士。受家族尚儒之風的熏陶,盧憲少年博覽群書,好學上進,年輕時就在天臺縣任從政郎,屬于文官。《天臺縣志》中有載,“盧憲,嘉定四年(1211年)到任。”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史彌堅調任鎮江知府。這一年,盧憲也以從政郎來任鎮江府學教授。宋時的教授非當今意義上的教師,為府學掌管課試的學官。有史料載,鎮江的府學在南宋初年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由于宋金交戰,鎮江府學先是為屯兵所據,充作糧倉,后又遭遇火災,大部分建筑頹圮。據《嘉定鎮江志》記載,鎮江府學直到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劉子羽出任鎮江府太守兼沿江安撫使時,才由其捐資修復,一改舊觀。《嘉定鎮江志》又載,鎮江的府學有學門、大成殿、御書殿、講堂、三鳣堂、先賢祠、淵源堂、教官廳、公廚、采芹亭等建筑。可見盧憲在位時正是鎮江府學的興旺時期,由他親筆留下的府學記錄,真實可信。
史彌堅在鎮江任知府期間的政績顯赫。鎮江是南宋時期的一方江防重鎮,要防御金人入侵,首先需要加固城墻。史彌堅通過調研發現,鎮江府僅有子城一座,且城門守衛松懈,龍蛇混雜。于是,到任的第二年,他就決定重修羅城。對鎮江的城市防御體系進行全面的修繕和改造,增開城門7座,把北城墻延伸至北固山后峰之巔。為防水患,史彌堅與當時轉運副使吳鏜一起,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治水工程,改造了江口至南門的漕渠,重建了京口通航樞紐,并修繕歸水澳舊閘,使之接通漕渠。后人評價史彌堅主持修筑的京口澳閘,是宋代運河水運工程的一大杰作。
史彌堅在鎮江期間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主持修纂了《嘉定鎮江志》,由他的同鄉盧憲擔任編纂。原名《鎮江志》,后人因該志修纂于南宋寧宗嘉定時期而添加“嘉定”二字。今人推斷,嘉定志纂于嘉定六年至九年(1213-1216年)之間。今本《嘉定鎮江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歷史記載中,它有三十卷本,有三十一卷本,與今天的版本不一致。這是因為,原書已經失傳,后人從明代《永樂大典》中輯出,重新做了校編。
《嘉定鎮江志》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詳細記錄了鎮江的城池、坊巷、橋梁、津渡、人物、風俗、賦稅、寺院、府學、兵防等。讓宋代古城鎮江生動展現在讀者面前。如:《嘉定鎮江志》卷六中記載:“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這為金山的當年地理坐標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定位。再如:鎮江古運河邊,現雙井路的宋元糧倉遺址,始建于南宋,宋代時稱作“轉般倉”。《嘉定鎮江志》卷十二中記載:轉般倉“在大圍橋西北,前臨潮河,后枕大江”。地理位置十分清晰。
《嘉定鎮江志》對于鎮江的歷史人物寫得眾多而內容豐富,如對南北朝時期鎮江的何氏家族、蕭氏家族人物就有詳實記載。史彌堅在鎮江期間,非常佩服休官退隱在金壇的劉宰,促使其寫成了《京口耆舊傳》,后來《嘉定鎮江志》中多個宋代人物都引用于《京口耆舊傳》,為今天研究歷史人物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