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打卡鎮江,為鎮江詠詩百余首



□ 張劍 馬彥如
古城鎮江,山水天成,風景幽雅。清乾隆帝作為歷史上撰寫吟詠鎮江詩最多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每次都打卡鎮江,留下詩作。據《光緒丹徒縣志》所錄,其詩作計115題143首。
金山、焦山,名貫古今,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競相歌詠,乾隆帝鎮江詩作中常見二山。
乾隆帝對金山情有獨鐘。他一生癡迷書畫收藏與鑒賞,每次南巡,都會攜帶大量書畫藏品于途中觀賞、吟詠題跋。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鎮江,行宮就建在金山。他特意隨身攜帶了明代文徵明的《金山圖》,只見畫上萬頃波濤中,一座草木蔥蘢的島嶼矗立,片片白帆點綴江面,意境優雅。乾隆帝的評畫標準,畫境、實境相同才是好作品,坐在金山江閣展玩《金山圖》,將畫與景進行一番對比后,他肯定地說:“攜將親證取,當境固如斯。”在畫上題詩“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闊奇”,難掩欣喜之情。
乾隆帝認為金山“為江南諸勝之最”。佇立于金山行宮,倚樓遠望,乾隆帝油然而生“亭臺俯瞰真無地,星斗平臨別有天。萬古豪吟誰造極,一時勝覽若登仙。”之感,寫了數十首詩描繪金山的綺麗景色。“北雨渡江疾風飛,西風卷云凈如掃。江山佳會造于茲,紅樹碧峰輝夕照”,描繪出金山夕陽下的美麗;“細雨飛來箭發弦,江波接上勢如連。須臾云斂千峰凈,綴目晴光會一川”展現了金山雨散天晴的壯觀。
乾隆帝喜愛金山風物,以至于后來的北京靜明園玉峰塔影、避暑山莊小金山、北海遠帆閣等建筑都仿金山而建。金山的許多匾額也出于乾隆之手,除了“紫金浮玉”“壯觀樓”等,最著名的“文宗閣”匾曰:“江山永秀”,閣中收藏了大量乾隆贈書,有舉世聞名的《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文》和《欽定明鑒》等,成為京口典籍薈萃的象征。
鎮江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制乾隆御題金山圖玉硯屏,從藝術的角度記載了乾隆與金山的故事。乾隆御題金山圖玉硯屏分為插牌和底座兩個部分,插牌以青白玉為材,雙面雕刻,下部配以紅木底座,飾以卷草紋和云紋圖案,生動別致。
插牌的一面,以深淺浮雕、陰線刻紋手法雕刻金山勝境,整個畫面以寺宇為中心,山麓江水環繞,濤聲拍岸,山上蒼松郁翠,一塔巍然,構成“江山輝映、山寺一體”的獨特景觀。右側鐫刻乾隆御題詩作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闊奇;攜將親證取,當鏡固如斯。”插牌的另一面,鐫刻蘇軾與佛印和尚斗機鋒,蘇軾敗北,解留玉帶以鎮山門的故事。整件器物人物景致刻畫的細致入微,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勾勒出金山風物,為清代玉雕的難得佳作。
乾隆帝對焦山亦青眼有加。他六下江南,八上焦山,五次于焦山下榻。乾隆二十六年在焦山觀瀾閣建成的行宮,成為乾隆南巡時,下榻最多的地方。乾隆帝朝覽日出,夜觀潮汐。喜歡用浮于水上的青螺來形容焦山的山色蔥蘢和竹木繁茂,寫下諸如“山染青螺水綠涵,今朝春色識江南”“東望青螺浮玉海,畫如我適在其間”等佳句。
焦山東峰絕頂上的“鏡江樓”,更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每次登臨焦山都要到樓上觀賞風光,“焦山登極頂,俯暢鏡江樓。是日微風靜,當春霽景浮。遙源溯西自,萬古鎮東流”的詩句,表達了他對焦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乾隆在焦山寫下《游焦山作歌》等數十首詩,不乏佳語聯句。如“郁蔥樹色扶奇峰,倒影盡在江天里”“江天一色遠莫辨,斷續鐘聲時尚聞”“一條白水無斷續,兩岸青山相吐吞”“云散高空凈,潮來兩岸寬”等均繪影繪聲,引人入勝。
乾隆為保護焦山《瘞鶴銘》,也曾做過貢獻。乾隆二十二年,他重登焦山觀摩石刻,見《瘞鶴銘》原刻石“剝落甚多,難成句讀”,于是令人重書《瘞鶴銘》并勒之于石,又將原刻石移置定慧寺壁間,建亭加以保護,并親書《題瘞鶴銘》詩:“漫漶全文惜湮滅,重書圖駐脆中牢。”
“金焦二山”每每被人并提,乾隆帝的眼中,更有別樣意象。焦山天王殿旁的御碑亭內,立有石碑一座,石碑的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作《游焦山歌》,背面刻他第三次南巡(1762年)作《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碑上書法結構嚴謹,筆法流暢,線條勻圓豐滿,整體雍容俊逸。詩中乾隆帝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進行了比較:“金山似謝安,絲管春風醉華屋;焦山似羲之,偃臥東床坦其腹。此難為弟彼難兄,元方季方各騰聲;若以本色論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就山水本色來說,在他眼中,似乎焦山更勝金山一籌。(圖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