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阮大鋮鎮江留詩書
文/朱昌勤
在明代,阮大鋮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清朝撰寫的《明史》中將他列為“奸臣”,但對于他的文學才華卻給予充分肯定。阮大鋮擅長劇本詞曲創作,詩歌、書法俱佳,寫過鎮江景觀詩,焦山碑林中還藏有他的書法石刻。
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阮大鋮出生于安徽桐城,一個書香門第世家,父親是進士,祖父是舉人,伯父是桐城地方有名望的文學家。阮大鋮自幼便以才氣而出名,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李清在《三垣筆記》中稱阮大鋮為“江南第一才子”。
年少時阮大鋮追逐功名,1616年終于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中進士后,阮大鋮不擇手段地追求官職。然而,“過于精明、善于算計”的性格,讓他做官一直處于顛簸狀態,一生的官宦生涯總共只有二年左右。他原本屬于東林黨,但為了獲得吏科都給事中的職位,背叛東林黨,投靠了閹黨領袖魏忠賢。在閹黨期間,他表現出對權力的極度渴望,但同時也擔心被東林黨人追殺,最終辭職還鄉。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后,崇禎帝殞命,隨后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朝廷。在新朝廷中,阮大鋮因曾助力過閹黨權臣馬士英而獲得重用,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東閣大學士。又因為南明弘光帝與東林黨有仇,這讓阮大鋮開始有恃無恐地報復東林黨人,然而卻遭到東林黨人聯合明軍將領左良玉,發動了“清君側”,使得南明朝廷岌岌可危。1646年6月,清軍攻破南京,阮大鋮隨即投降清兵。清廷授其為兵部尚書,后隨清軍入閩追殺南明殘余勢力,最終病死于攻打仙霞關的石道上。
阮大鋮在政治上善于投機取巧,讓他在東林、閹黨、奸臣三重身份之間轉換,未能有好的下場。阮大鋮在文化才能上,是戲曲作家、詩人、書法家,這三重身份,卻得到文壇的高度認可。
阮大鋮在戲曲創作上才藝十足,有學者評價:“如果他安心創作,他就是中國古代最牛的劇作家之一。”阮大鋮所作戲曲劇本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牟尼合》《忠孝環》《桃花笑》《井中盟》等10種,前4種今存,因阮大鋮號石巢,故合稱《石巢傳奇四種》。
阮大鋮的仕途時起時落,這讓他有了創作的時間,《石巢傳奇四種》就是于避居南京期間所作。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追隨閹黨,而遭到另一黨派復社成員的圍攻,起草“公討阮大鋮”榜之于市,一時間,他遭天下文士唾棄,不得不避居南京城南牛首山祖堂寺,每日閉門不出,晚上“挑燈創作傳奇,達旦不寢以為常”。有學者認為:阮大鋮本就是熱愛戲曲的文人,其所創傳的劇本,情節曲折,結構緊湊,適合舞臺演出。《中國大百科全書》之《中國文學分卷》“清傳奇雜劇作家”中,就列入了阮大鋮的名字。
阮大鋮又是一位具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今存《行書五言律詩軸》在上海博物館收藏。鎮江焦山碑林中有阮大鋮書《江淹焦山述懷》,崇禎戊寅(1638年)石巢阮大鋮書,鐫“阮大鋮印”。石刻其書為現今發現最早焦山景觀詩歌,由南朝詩人江淹所作,開創了歷代文人書家歌詠焦山、懷古詠今寄抱負之風氣。該碑與大字之祖《瘞鶴銘》等被視為焦山珍貴文物。1638年正是阮大鋮避居南京,潛心創作劇本的時期,其書法作品為何出現在焦山碑林?焦山碑林初建于宋代,在明代時進行了擴建,其名“寶墨軒”蜚聲江左,因而引來明代眾多書法大家:楊一清、楊繼盛、文徵明等優秀作品陳列其間,當然有了阮大鋮的書法碑刻也就不足為奇了。
阮大鋮還是一位高產詩歌作家,其作品內容形式豐富。阮大鋮有《詠懷堂詩集》,共四卷,收其創作的詩歌共1854首,五律739首、七律675首、五絕12首等。阮大鋮曾與丹徒府學訓導、戲曲家馮夢龍(字猶龍)關系密切,他們同游北固山后,阮大鋮作《同登北固甘露寺》:“莫御馮高意,同人況復臨。云霞鄰海色,鴻雁赴霜心。川氣飲殘日,天風侮定林。無嫌誦居淺,暝月已蕭森。”又有《京口江行》:“ 如此山川靜,揚舲客思閑。天開葭菼路,秋貼雁鴻間。水霧孤帆飲,煙霜獨鳥扳。何從感搖落,蕭瑟賦江關。”其詩句之精練令人叫絕。
阮大鋮的詩歌曾獲得多位學者盛贊。清末學者章太炎先生曾有評語曰:“大鋮五言古詩,以王孟意趣,而兼謝客之精練。律詩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論明代詩人,如大鋮者少矣。”近代文學家、詩人胡先骕先生甚至稱阮大鋮為“明代唯一之詩人”。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