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界牌上世紀70年代的農田水利建設

□ 姚明根
五十多年前,界牌地處長江之濱,土壤由長江的波浪沖積形成,然后逐步圈起來的。東北面臨長江,南面和武進接壤,西面與新橋相鄰,有十里長江岸線,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
歷史上界牌水澇災害嚴重,舊社會曾經有這樣一首民謠:“界牌是個鍋底塘,下場大雨水汪汪。十年都有九年荒,養了女兒嫁他鄉。”凄涼的歌聲,曾是多少代界牌人心中無法抹去的痛。
1970年,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一年,在公社黨委書記郭富春的帶領下,界牌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政府干部們深入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并會同水利和農技部門深入探討,得出整個界牌農業低產的癥結所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通透性差、農作物漬害嚴重。從而導致農作物根部缺乏氧氣,莊稼根系不發達,所施的肥料根系無法吸收輸送和消化,是造成作物低產的癥結,也是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這一發現,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界牌人民前行的道路。
界牌公社黨委政府不再采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應付辦法,決心從根本上、源頭上治理水害。根據毛主席“關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指示精神打響一場轟轟烈烈的興修水利搞農田基本建設的人民戰爭。先是在新筑和加固江堤的同時新圍兩個場圈——長江漁場、五七大隊,擴大耕地面積九百余畝,對所有范圍內的江堤進行了加高、加寬、加固,然后對界牌進行了整體規劃和布局,依據地勢高低和區域形成八大板塊。水系上做到一級有河、二級有溝、三級有渠,形成河道林網化、農田園藝化、灌溉現代化。
在那個年代,開河挖港筑江堤、平整土地開渠道根本沒有機械化,不像現在有推土機、挖土機、吊機等,唯有的是一副挑箕、一把鍬、兩個肩膀、一雙手,全靠肩膀挑、人抬,把土送上十幾米遠的江堤,把地挖成3到8米不等深的河,填塘塞溝,旱地改水田全靠大規模的人海戰役。
那種千軍萬馬、紅旗招展,號子聲震天,挑燈夜戰的勞動場面確實感動人心。無論烈日酷暑,還是天寒地凍,界牌人民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不畏艱難險阻,頂風霜、冒冰雪,即使在-5℃到-4℃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堅持赤腳在深水里作業。
當時整個界牌那種改天換地,熱火朝天的精神和場面確實讓人矚目,振奮人心,深深感動了鄰省、市、縣和鄉鎮的領導,各地紛紛組織團隊前來界牌參觀,來學習的人群絡繹不絕,有時一天幾批,甚至幾十批,使當時的政府連帶隊人員都難以安排,有時連政府食堂的炊事員都派出來帶隊參觀。
經過幾年的努力,徹底改變了界牌的舊貌,先后開挖了永紅河、紅旗河、界牌河、雙陽河、三紅河、疏浚了超飄港、武陽河,建造了中溝閘,武陽閘、界牌閘、紅旗閘、三紅閘,新通丹界公路。各大河道都建設了排灌體系,并且各大隊也相繼開挖了二級溝和三級渠道,在主干河上廢除了歷史上所用木板做的水洞(涵洞),真正實現了黨委政府提出的日降二百毫米大雨不受澇,百日無雨不受旱的響亮口號。
經過幾年的大干,界牌從此舊貌換新顏,結束了羊腸小道,告別了九曲十八彎的河道,送走了“一場大雨水汪汪”的景象,從此再也沒有發生過危堤情況,糧食單產超千斤,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喜氣洋洋。同時也為農村城鎮化,改革開放奠定了發展基礎。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