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臣楊一清的鎮江情結
文/沈諾亞
鎮江自古南山北水、山水相映,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品味無窮的絕句。比起詩句,更為人稱道的是,鎮江同樣是古時政治家鐘情的家園。明朝中后期重臣、曾任內閣首輔的楊一清就是其中一位。
楊一清,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十八歲時中進士,先后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按察使司僉事、陜西提學副使等,直至擔任陜西巡撫,相當于現在的一省省長。楊一清前期仕途一路平坦,但命運隨后迎來轉折。
楊一清第一次致仕,正是明朝正德年間,宦官集團與士大夫群體斗爭最為激烈之時。掌印太監劉瑾與其他七名宦官結成“八虎”,以內廷制外廷,把持朝政、迫害忠良。適時楊一清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陜西,這在明朝官場乃中樞要角,是朝中權貴籠絡對象。但楊一清一身正氣,自然不肯依附劉瑾,遂為劉瑾所害,被迫致仕。這一年,楊一清正欲大展宏圖,卻由巔峰直落谷底。人生際遇面臨如此巨大變化,即便如楊這樣的朝廷重臣,其內心經受的煎熬、彷徨和絕望,也是難以想象的。
此時的他,順著長江來到鎮江。頓入眼中的,是焦山、金山、北固山,奇山峻嶺,環繞四周,草木蔥郁,靜謐悠悠。正所謂“美景治人心”。相信他的心緒也伴隨著周邊的安逸舒適漸漸寧靜豁達。他留下諸多描繪鎮江的詩篇可作印證。如“當年元氣辟鴻蒙,幻出金焦巨浸中。天帝為舒雙翼鳳,仙人空駕五彩虹”。不久后,楊一清得友人相助還朝復官,并與同僚設計誅殺作惡多端的劉瑾。可以說,正是居住鎮江的這段時間,楊一清才得以沉浸于山水、思考萬物之靈,慢慢尋回彼道、柳暗花明,并從鎮江再度出發、再創輝煌。鎮江已然成為他的福地。
楊一清第二次致仕,依然是明武宗正德年間,此時權宦劉瑾雖已去勢,但明武宗寵信蒙古人江彬、錦衣衛錢寧。錢寧掌權,大肆任用親信、賣官鬻爵。剛正不阿的楊一清看不慣錢寧的所作所為,上書彈劾。錢寧趁機在武宗面前詆毀,楊一清被迫再度致仕。也許是鎮江的奇山秀水、古樸雅致,依然在他心目中揮之不去。楊一清再次回到鎮江。這一次,他除了賞花賦詩,更遍結知交,尤其是他與焦山寺僧妙福禪師成為好友,這位妙福禪師,筆者并未在史料中查到詳細資料。大膽暢想一下,楊一清每日與禪師飲茶作對,研讀經史道義,探討佛學智慧。在這一過程中,想必對人生起伏的百態,對大千世界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感悟。
除此之外,楊一清不忘藏書累卷。史載他于丁卯橋附近修建“石淙精舍”,收藏典籍“遍歷三間”,撰寫《關中奏議》等著作。不久后,明武宗南巡,聽說楊一清在鎮江,特來看望。楊一清邊向武宗稱贊鎮江的好山好水,邊陪同武宗參觀其藏書庵,還把妙福禪師引薦給明武宗。也許是被鎮江山水吸引,又或者感嘆于一清藏書之甚。武宗決意住下兩日,并命禪師任鎮江“三山都綱”,奉旨建造焦山大殿、方丈室、水晶庵。當時認為,武宗南巡勞民傷財、東南諸府苦不堪言。楊一清借勢在鎮江,規勸武宗停止南巡,武宗欣然答應。一個改變東南百姓命運的決定就在鎮江產生,楊一清因此再添功績一件,很快也再被起用。
楊一清第三次致仕,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年間,此時的楊一清已是三朝元老、位極人臣,擔任內閣首輔,是朝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嘉靖初期,因其父親興獻王身份問題,朝廷掀起“大禮議”之爭。當世權臣張璁因支持改立皇考,得世宗之寵幸。此后,楊一清因用人問題得罪張璁。張璁怨恨,上疏攻擊詆毀。楊一清被迫第三次致仕。這次致仕,楊一清時年七十有余,已逾古稀之年,他再次選擇回到早已成為他故鄉的鎮江。在這里,經歷數次宦海起伏、權力傾軋的楊一清,對官場爭斗感到身心俱疲,但內心又不時燃起忠君報國的雄勁斗志,“獨善”和“兼濟”難以兼顧的焦灼在內心鋪開,最終是郁郁寡歡、憂憤而終。
但在去世前,楊一清曾向朝廷力薦一人,此人后世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陽明心學的創立者王守仁。這算是楊一清留給世人最后的遺產吧。明正德三邊總制、嘉靖內閣首輔、左柱國、太子太傅楊一清因故與鎮江結緣,三次致仕回到鎮江,又從鎮江重新崛起。“君本滇陽人,還生嶺南地。巴陵非故土,京口是歸鄉”。此詩便作為對楊一清生平鎮江情結的最好寫照。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