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朱姓多稱朱熹之后

朱熹

儒里朱氏宗祠 邱隆洪 攝

朱氏宗譜書影
文/邱隆洪
相對于“張王李”等超級大姓,朱姓的存在感要低一些,朱姓是全國第十四大姓,超過1800萬人姓朱,約占全國人口的1.29%。江蘇為全國朱姓分布第一大省,集中了全國八分之一以上的朱姓人口;朱姓為江蘇第七大姓,全省將近230萬人姓朱,約占全省總人口約2.74%。朱姓在鎮江排名第四,也是人口超過10萬的4個鎮江“超級大姓”之一,全市超過11萬人姓朱,約占全市人口的3.44%,朱姓人口在鎮江的分布密度要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每29個人中就有1個人姓朱。有報道稱丹陽是全國朱姓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縣(市),超過3.2萬人姓朱。
鎮江朱姓的歷史
將近1800年
朱姓來源有好多支,《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收錄了朱姓的30多支來源,其中最主要的一支為顓頊后裔,周武王滅商后,封顓頊后裔曹挾于邾(今山東鄒城一帶),附庸于魯國,春秋時附從于齊,戰國時邾國為楚所滅,其族人去邑以朱為氏,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又稱沛國朱氏。這也是后世朱姓多以沛國為堂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朱姓生活。戰國時,魏國人朱亥先后助信陵君擊敗晉、秦軍,封偏將軍,魏亡后,朱亥子孫徙吳縣定居,西漢時的朱買臣,即為其裔孫。這支朱氏發展為后世有名的吳郡朱氏,在六朝時期江東四大望族——“朱張顧陸”中位居首位。這一時期除了吳郡朱氏,還有一支朱氏在江南也相當有名望,即丹陽朱氏,不過這個丹陽,不是指今天的丹陽,而是指當時的丹陽郡(郡治先在宣城,后移建鄴,即今南京),西漢有朱浮,任司空,封新息侯,十一傳至朱禹、朱卓兄弟,分別任司隸校尉、青州刺史,受東漢黨錮之禍,株連被殺,其子孫南逃至丹陽定居,日后名人輩出,至三國時期,已成江東世家大族。
清末在浙江溫州出土了晉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買地券,墓主人薛氏之夫朱曼為晉陵丹徒(今鎮江)人,三國吳時官任舍人、立節都尉,大概是吳亡后避亂南遷浙江的,這個買地券的出土證實了至遲在三國時期今鎮江市域就有朱姓生活、居住,迄今將近1800年。
永嘉之亂時期,北方大批士庶南遷,其中有朱姓僑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鎮江)。至唐宋時期,朱姓已在今鎮江市域城鄉各地廣泛分布,《魏法師碑》碑陰題名所見丹徒東鄉村民姓氏、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鎮江城區居民姓氏均有朱姓。
鎮江方志記載的僑寓、遷居鎮江的朱姓還有:唐代朱放,襄州人,與延陵皇甫兄弟相善,移居丹陽;宋代朱焱,其先兗人,自淮泗遷京口,登咸淳元年進士第,隱居不仕;清代朱昌緒,休寧人,順治時與弟昌周、昌年移居丹陽,同居練溪,兄弟三人善書畫,時稱朱氏三絕。
此外,明代鎮江衛指揮使司軍戶、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均有朱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朱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朱姓的一部分。
鎮江朱氏
多尊朱熹為始祖
朱姓是大姓,歷代涌現的名人不少,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南宋時期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他是儒學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稱朱子,其后人遍布江南一帶,朱熹由此被尊為江南朱姓始祖。鎮江朱姓也多尊朱熹為始祖,不過,由于朱氏支系實在太多,各支追溯的朱熹后裔世系并不完全一致。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的鎮江朱姓家譜》有20多種,這些家譜記載的鎮江朱姓分支主要有:
1.儒里朱氏,始遷祖朱亨三,字文通,元時任山東提刑,父朱壽一,朱熹七世孫,自湖州竹墩遷居鎮江,朱亨三押解囚徒過鎮江,遂棄官事親,自鎮江徙居潤州之東圍里(后改稱儒里)。朱亨三生三子:雙一、雙二,雙三,雙一早夭,雙二外遷,雙三留居儒里。雙三名定,字國泰,后裔分為爵分、東場分、西場分、東分、中分、西分、梓分、曙分等八大分。
2.潤東順江洲朱氏,這支朱氏出自儒里朱氏。朱亨三次子雙二公(名安,字國寧)率子太一公遷居開沙,后因開沙坍沒,至昶一公(名廷美,字國英)復遷至順江洲。
3.潤東糧山朱氏,始遷祖朱柏,熹七世孫,元至元間教授云陽,因避戰亂由云陽隱居糧山,二十世孫朱璨由糧山遷居雩山(今小李村)。
4.京口義村朱氏,始遷祖朱顯三,朱熹六世孫,南宋末避兵自潤州東圩里(今儒里)遷州南之義村。
5.潤東彪林朱氏,始遷祖朱埭,字源基,行萬十,朱熹六世孫,原籍浙江湖州安吉,宋末元初人。恒順醬醋廠創始人朱兆懷出自這支朱氏。
6.潤東朱氏,始遷祖朱棟、朱堦,元代人,分別為朱熹四世孫、六世孫,后裔分居丹徒、丹陽數地。
7.月潭遷潤朱氏,始祖朱興,字益茂,行四,南宋初卜居休寧月潭。始遷祖朱正元,字起化,清康熙初年,因貿易自休寧月潭遷鎮江。
8.京江白沙朱氏,始遷祖朱嶺,字名麓,行萬三,宋室南渡時家于京口,卜居開沙。
9.潤東蘆社口朱氏,這支朱氏亦稱朱熹之后,始遷祖朱友成,字咸寧,行志三,明代人。
10.辛豐朱氏,始遷祖朱壽四,字長庚,號長南,朱熹裔孫,宋代遷丹徒辛豐,名其地曰新安里,以不忘祖地。
11.辛豐河達朱氏,始遷祖朱壽九,朱熹裔孫,元代由江西鄱陽抵達辛豐潤河之東,留居于此,取名河達村。
12.潤東當江沙朱錫巷朱氏,始遷祖朱嘉昌,行太一,朱熹八世孫,元至正間因貿易當江沙,自婺源家于西小岸,生四子:通一、通二、通三、通四,通三支后裔遷江浦,其余三支分居德興洲、永安洲、太平洲。六世孫朱錫由貢元官孝感縣教諭,人稱其地為朱錫巷。
13. 潤南凌塘朱氏,始遷祖朱清二,朱熹裔孫。父朱壽一,熹九世孫,鎮守潤城,生子二:清一、清二,清一襲父職,清二隱于塔山之南,為凌塘朱氏始遷祖。
14.云陽伍戍朱氏,始遷祖朱鶴鳴,字九皋,行亨六,歸安(今湖州)人,朱熹八世孫,元末因官自歸安竹墩移居丹陽伍戍(地在今訪仙鎮),至十一世衍為八房。
15.云陽朱氏,這支朱氏以朱熹之子朱塾為一世祖。始遷祖朱完,塾十三世孫,字以成,號南溪,遷云陽榨溪。
16.丹陽九靈山朱氏,始遷祖朱天然,名世昌,號靖庵,世居汴梁,官居至御史中丞,宋室南渡時,卜居云陽九靈山,越五世,后裔分居嘉山北四里岡東、岡西,號稱東朱、西朱。
17.潤南橫塘朱氏,始遷祖朱日昊,元代人,譜稱朱熹五世孫,世居婺源,因貿易江湖,游玩花山,遂置別業于茲。
18.云陽曾港朱氏,始遷祖朱天珍,字寶德,熹七世孫,元延祐年間以貢士授丹徒學正,遷云陽曾港。
19.丹陽呂城青龍橋朱氏,這支朱氏也自稱朱熹之后,熹七世孫朱富六,名簡,字聿修,元末貿易遷毗陵宋墩,子朱官,字上卿,號鳳岡,元末再遷丹陽呂城青龍橋,為此支始遷祖,四世后分為大房、二房、三房三分。
20.丹陽曹巷朱氏,這支朱氏也自稱朱熹之后,熹六世孫朱煥,字文堯,行丙十五,自建安遷丹陽司徒曹巷,后裔衍為東、中、西三分。
21.句容古隍朱氏,始遷祖朱萬七,朱熹七世孫,南宋時自潤之鐵爐村卜居句容來蘇鄉之古隍。十四世存九、存十兄弟遷居云陽觀東,為觀東東、西二分支祖。
22.句容斗門朱氏,始遷祖朱明二,元時遷句容斗門,七世孫朱孔陽,移家上元(今南京江寧區)楊留村。
23.句容朱巷朱氏,始遷祖朱一九,原籍徐州沛縣,宋室南渡時遷句容,始居上容鄉,繼遷通德鄉朱巷村(今屬郭莊),其中一支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明太祖朱元璋即出自這支朱氏。
24.句容白茅莊朱氏,這支朱氏也尊朱熹始祖,熹五世孫朱柟,遷句曲劍塘(今鈐塘),十五孫朱秫遷白茅莊。
朱姓小檔案
朱
朱姓是全國第十四大姓,超過1800萬人姓朱,約占全國人口的1.29%;
朱姓是江蘇第七大姓,全省朱姓人口將近230萬,約占全省總人口2.74%;
朱姓是鎮江第四大姓,全市超過11萬人姓朱,約占全市人口3.44%。
鎮江朱姓名人
朱棟隆
明代醫學家,字子吉,號春海,別號瓶城子,丹陽人,幼習舉子業,有文名,后以母病,刻意學醫,遍讀醫書,長于痘疹,撰有《痘疹不求人》《四海同春》等,其整理的醫學成果為后世戰勝天花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獻醇
清代官吏、學者,原名朝幹,字亮工,號鶴湄,句容人,少聰慧,八歲能文,順治十一年鄉試第一,任射洪知縣,為官清廉,后因病歸里,居鄉以剛直聞,治家嚴謹,著有《亮工文稿》《家訓》。
朱梓
清代學者,字梅溪,丹徒人,博學好古,詩文俱佳,編有《宋元明詩三百首》,著有《聘棠館詩文》等。
朱鑣
清代書法家,字竹樓,丹徒人,書法初學顏魯公,中年后肆力于米芾筆法,得其神味,與王文治齊名。孫朱龍光,清道光十五年進士,亦善書法。
朱惺公
近代社會活動家、愛國記者,原名松廬,丹陽人,出身貧寒,早年以當店員謀生,業余自學寫作,先后任《浙江商報》《大美晚報》副刊編輯,宣傳抗日愛國,遭敵偽恐嚇,不為所動,終被汪偽特務槍殺,為上海“孤島時期”最早殉國的一位愛國記者。
鎮江朱姓歷代涌現的名人不少。明清兩代,鎮江朱姓有進士10人,位居第8位。《鎮江人物辭典》收錄朱姓人物100多人。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