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橋的由來

1975年建成的勝利橋

2005年重建的勝利橋
□ 王福海
在鎮江市四擺渡原江科大西校區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如果你沿著生物技術樓前的求索路步行到現今的蠶研所南家屬區,必然要經過一座橋,這座橋叫勝利橋。橋名下的標注是這樣的:1975年7月建造,2005年10月重建。
1975年之前這里并沒有橋,而是一條煤渣路。那么,為什么要挖路造橋呢?話還得從上個世紀我所熟知的金山園藝場躍進大隊老百姓的出行說起。
鎮江市金山園藝場躍進大隊(1981年改稱五洲山大隊、現改稱五洲山村),位于五州山腳下,東臨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南鄰金山園藝場光星大隊,西接當時的丹徒縣高資鎮韋家村,北臨滬寧線鐵路。自1958年改稱躍進大隊后,一直管轄戴家門、陳家門、王家小村、煙墩灣、槽坊、留脈灣等6個自然村。
那時候,鎮江市西郊地理位置偏僻,還沒有建設312國道、團山路、南徐大道,躍進大隊戴家門等6個自然村通往市區的道路只有一條土路,老百姓往返出行除了陳家門的人可以沿一條鄉間小道翻越蠶研所馬場至鎮江蠶種場養豬場(現南徐大道18路交通樞紐站位置)大陡坡外,其他5個村的村民都要翻越現今勝利橋這里的大陡坡。
當年,勝利橋這里的道路大致走向是從現今勝利橋旁的蠶研所食雜商店西坡下光星大隊農田灌溉抽水池開始爬坡,到達勝利橋位置,再到原江科大西校區綜合教學樓南面,蠶研所老紅軍樓北面,最后橫穿田徑場至鎮江蠶種場大門前與四擺渡新農路銜接。
那個年代,沒有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各村老百姓到市區恒順醬醋廠購買豬飼料,到鎮江運河路環衛處運大糞,到北固山腳下的鎮江大東造紙廠出售麥草等全靠人力板車拉。各個生產隊的牛,除了要耕田外,還有個任務就是,只要生產隊有人到市區運大糞或買豬飼料,放牛戶就要提前把耕牛牽到原江科大西校區田徑場的位置等候,板車一到,在牛的脖子上套一個倒立的“V”字形木架,再把“V”字形木架兩頭的繩子分別拴到板車兩條前腿上,牛就開始背纖,直至翻過那個長長的大陡坡。
就當時的蠶研所而言,其實也被一個問題長期困擾,那就是躍進大隊通往市區的道路將蠶研所科研區和南家屬區以及四擺渡小學、南大樓宿舍分割成三塊,雖然南家屬區和南大樓宿舍有圍墻,但沒有門衛把守,一直存在著安全隱患。蠶研所蠶室洗曬的蠶匾、四擺渡小學窗戶的玻璃被偷的事,經常發生。
后來,躍進大隊為了解決老百姓出行問題和蠶研所的領導商量,最終雙方一拍即合,達成協議:蠶研所負責在通往南家屬區的道路上架設一座鋼筋混凝土石拱橋,橋梁建成后,挖掉橋下泥土,并在南部與光星大隊喻家灣村接壤處讓出一部分土地;躍進大隊則負責將道路改道,由原來的穿越蠶研所改為從新建造的勝利橋下通過,再從蠶研所南部繞行,與四擺渡新農路銜接。
1975年初,勝利橋施工投資1萬多元,由當時的丹陽縣建筑站承建,于當年7月建成通車,從此困擾躍進大隊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而蠶研所將南家屬區的圍墻進行了重新布局和延長,并設置了傳達室,家屬區職工的安全問題從此有了保障。
200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和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合并,雖然船院西校區建設大興土木,運輸繁忙,但考慮到勝利橋已有近30年的橋齡,橋面兩端開始下沉,所以,新校區建設時所有的運輸車輛沒有安排從勝利橋通過。
2005年,為了保證廣大師生以及蠶研所南家屬區居民的出行安全,學校專撥款項對勝利橋進行了重建。
如今的勝利橋與老的勝利橋相比,加寬了,平緩了,更加堅固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