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的歲月痕跡
文/張平忠
數年間,我先后尋訪了市區的大小街巷數百個。那古樸靜幽的老街曲巷,一間間老宅和名人故居及古跡遺址,還有流傳千百年的人文典故等,穿越時空,留下滄桑歲月的深深痕跡。
據1983年版《鎮江市地名錄》記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我市主城區的街巷有330多個。歷經幾十年的城市發展和行政區劃調整,有的街巷合并,有的業已消失。據2020年底頒布的《江蘇省鎮江市標準地名錄》,現今我市京口、潤州兩區的街巷有200多個。這些街巷主要分布在市區的中山路、解放路、正東路、大西路、寶蓋路及寶塔路、京畿路等附近。
從夢溪廣場沿正東路向西至解放路口的南北兩側有大小街巷二三十個。路南的“酒海街”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此街早在宋元時期便是酒庫所在地,街口有北宋潤州知州范仲淹任職地方時所建的范公橋遺址。位于南門大街的“張家巷”,則是清代宰相張玉書的故居所在;賀家弄附近的“靳家巷”為明代宰相靳貴的府邸。正東路北的“中營街”是宋時鎮江駐軍的七個軍營之一所在地,由中營街向西數十米的“夢溪園巷”內的壽邱山上,曾走出過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該巷內可謂名人輩出,群星閃耀。我國北宋著名人物沈括、蘇頌等均在此巷居住。壽邱山下在宋代還曾建有丹徒縣學府,正東路北南門大街的“觀音橋巷”,巷內曾為明代重臣楊一清的故居與祠堂。
中山東路北的“青云門”古跡眾多。這里曾是古時的府治府學舊址,街口曾豎立有一拱門,門匾額之上刻寫“青云門”三字,意為考生穿過此門步入府署內所設考場,考生們能夠青云直上。青云門向北的小坡上向東穿過小巷有一座墳冢,此為西漢開國功臣漢荊王劉賈墓。在青云門向北山坡上,曾建有紀念南宋抗元名臣陸秀夫的陸忠烈公祠,后毀。在巷內崗子上南宋年間還曾建有譙樓后稱鐘鼓樓、鼓樓,后廢,“鼓樓崗”因之得名。青云門最北面即為北固山前峰,這里是我市的烈士陵園,現為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步入中山東路上的“第一樓街”,這里在南宋年間月華山下建有喜雨樓,第一樓街內有清代著名書畫家笪重光的故居。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和愛國人士柳詒徵曾在此街居住過多年,這條街上還保留了清代建筑“橫秋堂”。
古城鎮江,江河交匯,山水相依,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全長約兩公里的大西路,東起解放路,西至銀山門。早在鎮江開埠后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沿路商鋪林立,街市繁榮。全路段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四牌樓附近有“道署街”,有史料記載:“元代稱白馬廟巷,清代稱道署街,因道署衙門設此,故名。”此處原為北宋米芾住宅,迄今尚存幾間老宅。南北走向全長約700米的“斜橋街”,據記載:“稱斜橋,因街的中段有座斜形橋而得名”。地處雙井路北段的拖板橋北面,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糧米倉巷”,后經考古發掘,此處在宋元時期是江南的特大中轉糧倉。臨近西門橋東北側的“上河邊”,緊挨古運河,當年河上來往船只不絕。清末民初此處尤為繁盛,客棧、茶館、酒樓、雜貨店、澡堂子、裁縫店等商鋪一家挨著一家。近年來,上河邊復建了10多座仿古建筑及亭臺樓閣,現已成為古運河上的重要景觀。
電力路經寶塔路向西的大西路段,在五六十年前沿路分布著大小街巷一二百個,那時街上人流不息,商家云集。南北走向長約530米的“山巷”,歷史悠久。而大西路盡頭的“小碼頭街”上歷史古跡最為豐厚,有一眼望千年的碼頭墻基,有義渡碼頭及救生會,還有觀音洞、昭關石塔及英國領事館舊址等等。
而現今地處云臺山下的“伯先路”“京畿路”上的街邊巷口,有近現代的商會、公所、公館、公園、診所、慈善機構及成片的古民居。比如寶蓋路北的“節約巷”內現今在墻壁上還保留著鑲嵌完好的數十方節孝碑,“火星廟巷”則有一座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的清代火星廟戲臺。此外,在我市城里城外的大街小巷中,還分布有教堂寺廟、祠堂學堂、書場戲園、老字號商鋪、民族工商業的廠房、錢莊及手工業者的加工作坊等。
歷經風雨滄桑的老街巷,它見證了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默默地向路人們訴說著過往歲月的故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