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是趙姓的熱門尋根地

大港趙氏始祖趙子禠

鎮江趙姓家譜書影

趙聲
文/邱隆洪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常用一句順口溜來概括常見的五大姓氏。趙姓,在大姓中排名第八,全國有超過2800萬人姓趙,約占全國人口的2.04%,大約每5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姓趙。趙姓在鎮江排名第十二,全市約5.7萬人姓趙,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1.8%,可見趙姓人口在鎮江的分布密度跟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大致差不多,平均每56個人左右有1個人姓趙。
鎮江趙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末年
趙氏得姓始祖是一個叫造父的人,相傳造父為伯益之后,周穆王時為駕車大夫,曾駕馭西行,載著穆王去昆侖見西王母,后來又星夜兼程,返回鎬京,穆王得以及時發兵,打敗反叛的徐偃王,造父有功,受封于趙(今山西洪洞趙城),子孫遂以趙為氏。晉文侯起,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戰國初年,趙襄子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后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為秦所滅,王室及趙國百姓多以趙為姓氏,這是趙姓最大、最重要的一支來源。《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還收錄了趙姓的其他50多支來源。
趙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繁衍,其中趙國末代國王嘉之子公輔,受秦之命主西戎,世居隴西天水,在此發展成為巨族,故趙姓多以“天水”為郡望堂號。江南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趙姓居住、生活,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永嘉之亂、黃巢起義期間,北方士庶大舉南遷,其中就有趙姓。靖康之亂后,趙宋王室及百姓紛紛南遷,趙姓在江南的分布愈加廣泛。
趙姓在今鎮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西晉末年,迄今已超過1700年。永嘉之亂時期,北方大批僑民南遷,其中就有趙姓僑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鎮江),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生母為趙安宗,其舅舅趙宣之墓去年在官塘橋環山路被發現,句容出土的齊永明五年立“劉岱墓志”也有“下邳趙姓”。
唐宋時期,趙姓在今鎮江市域已有較廣泛分布,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姓氏中,就有趙姓。
方志有趙姓移居鎮江的記載。宋代徙居鎮江的有:趙英,淮西人,居京口;趙紀祥,淮北人,居京口,宅在長橋東南,后為萬壽寺。
此外,元代鎮江上萬戶府軍戶、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均有趙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趙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趙姓的一部分。
鎮江趙姓多稱宋室之后
說到鎮江趙姓,就不能不提到大港趙氏。在大港地區,“趙”是當之無愧的大姓,當地人素有“大港本姓趙”的口頭禪。鎮江不是趙姓的發源地,但是,每年清明前后大港趙氏舉辦的祭祖活動,都會吸引全國各地的趙氏宗親前來參與,鎮江也因此成為趙姓尋根問祖的熱門打卡地。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鎮江除了大港趙氏,其他趙氏幾乎銷聲匿跡,一種可能是被大港趙氏的巨大光環所遮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其他趙氏以“聯宗”“歸宗”等形式歸于大港趙氏名下,從大港趙氏個別分支的世系傳承上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句容分支,其家譜對屬于大港趙氏給出的理由是大港趙氏始祖趙子褫的封地在句容有40公頃,其后裔在南宋末年到句容去接受祖產而定居于斯;另有個別分支稱歸屬大港趙氏,但對于祖上系大港趙氏哪一支哪一世,卻說不清楚。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趙氏分支聲稱屬于大港趙氏,其實體現了對歸屬趙宋皇族的巨大榮譽感和對中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江趙姓家譜30多種,這些家譜記載的鎮江趙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大港趙氏,這支趙氏以北宋太祖趙匡胤六世孫趙子禠為始祖,靖康年間,為避金人之亂,趙子禠攜帶家人隨宋室南遷,經過鎮江時,沒有隨皇室繼續南下,而是向潤東洪溪(大港古名)進發并定居于此,趙氏一族從此在這里繁衍生息。趙子禠生二子:伯鉌、伯鐄;伯鉌生師瑩,師瑩生希澄,為長房一支。伯鐄生師玵,師玵生二子:希濆,居鎮西,為西趙分祖;希氵辨,居鎮東,為東趙分祖。七世起,合族又別為十八大分,其中第一大分為長房之裔,第二至十一大分為西趙之裔,第十二至十八大分為東趙之裔,各大分后來又衍出若干分,以大港為中心向周邊丁崗、大路、姚橋、高橋以及揚中、丹陽等地播遷輻射,至民國時丁口已達數萬,發展成為鎮江東鄉最大的姓氏聚落,另有遷往鎮江城內、句容、揚州、江都、泰興、海安、漣水、連云港、鹽城、無錫、上海、云南、臺灣等地的。
2.丹徒趙氏,這支趙氏出自大港趙氏,支祖趙越,明代由大港鎮遷鎮江城南塞上,入清后,裔孫趙佩湘、趙霖、趙楫、趙樹禾等先后高中進士,另有多人考中舉人,科舉成就相當耀眼。
3.丹徒趙氏,這支趙氏自稱趙宋皇室后裔,南遷始祖為宋太祖七世孫伯字派者,子孫分遷句容、溧水等處,共有三十六村,溧水分支祖名不詳,行志四,元末明初人,九世孫趙應麟,清康熙間奉母自溧水石場村遷潤州城之東南隅仁安坊。遷潤后沿用溧水支名字排班:明永應汝元,大啟我后人……太平天國戰事之后,族人分散多地,有移居揚州、如皋、淮安、南通等地的。
4.潤城趙氏,這支趙氏也自稱趙宋皇室后裔,始祖趙允恭,宋太宗四子元份裔孫,元正至正時官金壇教諭,卒于任上,后人定居丹徒,因其先世隸籍福建泉州晉江縣,遂自稱為宋室皇裔支閩南分派。
5.潤南塔山趙氏,這支趙氏出自大港趙氏,趙子禠八世孫趙順寧,明初任揚州教授,后隱居潤南塔山,為開基之祖。三世光明遷金沙,十二世國良遷下黃,據世系表,十二世起字派為:國文邦元,承宗祖啟,景賢欽學……
6.云陽趙氏,這支趙氏出自大港趙氏,支祖(十二世)趙由狩,元代遷丹陽。十八世起諱派為:一日起君全,萬象咸亨泰,大啟爾宇,長發其祥……二十一世起仁,移居塘頭,另為一支;二十三全意,居長段村,失考。
7.云陽鷗溪趙氏,這支趙氏自稱趙宋皇室后裔,宋太祖裔孫趙守節,初授彰化軍觀察,轉鎮江軍節度使,食采丹陽,為丹陽始祖。八世孫趙輿遠,宋端平十二年遷歐溪,為本支始遷祖。十二世宗盛、宗榮遷居珥陵,為珥陵二派;宗禮生:達、進、暹、遷等,別為東分、方便分、四六分、后分等分,各分又衍為若干房支,散居大西里、東瓜坂、馬家莊、王園、殷家村、管巷、雙牌村、東賀、趙巷村及丹陽城內數地,另有遷往丹徒、句容、常州、金壇、溧陽、六合、泰興及安徽含山、杭州、北京等地的。
8.句容趙氏,這支趙氏自稱出自大港趙氏,趙子禠五世孫趙孟瑩與孟端南宋末年由大港遷句容趙莊,接受祖產,孟瑩再遷大卓趙家邊,裔孫趙文鸞繼遷徐莊,為徐莊一支支祖。
9.句容趙氏,這支趙氏以宋初宰相趙普為始祖,始遷祖不詳,依據殘存的世系表,十八世至二十一世字派為:廣、明、文、才,分布句容北部橋頭西卞家莊及鄰近的陶家莊、小蔡家莊、王家莊、莫山巷等地。堂號為半部堂,相傳趙普輔佐宋太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有次問他:“愛卿!你怎么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么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其后人便以半部堂為堂號。
■趙姓小檔案
趙
趙姓是全國第八大姓,超過2800萬人姓趙,約占全國人口的2.04%;
趙姓是鎮江第十二大姓,全市約5.7萬人姓趙,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1.8%。
■鎮江趙姓名人
趙佩湘
清代官吏、詩人,字蘭溪,號蕓浦,丹徒人,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官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監察御史、工科給事中、四川學政、禮科給事中,平生好吟,有《恒春吟館詩集》。
趙聲
民主革命家,字伯先,鎮江大港鎮人,幼時隨父讀書習武,后入江南陸師學堂,畢業后赴日本,結識黃興,歸國后入新軍,先后擔任管帶、標統,積極在軍中宣傳革命道理,受兩江總督端方迫害,離開南京去廣東新軍任職,繼續宣傳反清革命,參與籌備廣州起義,任起義軍總司令,起義失敗后,憂憤成疾,在香港病逝。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追贈為上將軍,靈柩歸葬于鎮江南郊竹林寺。
趙醉侯
民國詩人、教育家,原名玉森,字瑞侯,號醉侯,鎮江大港人,青年時求學于南菁書院,學成后先后執教于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講授史學和文學,晚年為鎮江“夢溪吟社”成員,與張東山、楊邦彥、徐興范號稱“浮玉四賓”,一生詩詞甚多,有《醉侯詩集》。
趙無極
旅法華裔畫家,祖籍鎮江,生于北京,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赴法國留學,后定居法國,任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獲法國騎士勛章,在繪畫創作上,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加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明清兩代,鎮江趙姓有進士8人,舉人28人,《鎮江人物辭典》收錄趙姓人物80多人。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