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里的官署和省會建筑尋蹤

道署街原清代道臺衙門

道署街原清代道臺衙門券門

民國時期江蘇省政府

民國時期江蘇省財政廳

民國時期江蘇省建設廳 圖:許金龍 提供
文/許金龍
宋元明清以來的鎮江府城,民國期間曾經是江蘇省省會。1952年12月1日,江蘇省軍區在鎮江市正式成立,1976年5月10日,江蘇省軍區機關由鎮江移駐南京市湖南路10號辦公。
一
清朝統一中國后,正式規定了清軍的八旗制度,旗是軍政合一組織。順治元年(1644),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隨從多爾袞入關,擊敗了李自成。旋即揮師屠城揚州,殺害史可法。渡江后攻克鎮江城,入駐明代軍事中心。
順治十二年(1655),清廷命都統伯石廷柱掛鎮海大軍印,統率八旗官兵駐防鎮江,屯兵北固山下大教場,習稱旗營。江蘇設旗營者僅江寧、鎮江兩府,旗兵最高長官為掛將軍印的都統級。
清軍入城后圈西南隅文昌、儒林、黃佑、懷德等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駐,俗稱旗營區,營區內有四街三十二巷。四街即東首左翼官街、西首右翼官街、西府街、都署街。三十二巷即彌陀寺巷、果子巷、月朗巷、木義巷、當家巷、雙廟巷、大市口、百歲坊、獅子巷、將軍巷、湯圓巷、經折巷、樓巷、水陸寺巷、扁擔巷、八叉巷、旗竿巷、紅旗口、寶塔巷、白蓮巷、黃旗口、雙井巷、孟老爺巷、宋官營、井兒巷、王通寺巷、竹竿巷、生員巷、腰刀巷、蔣老爺巷、山門口、衛伯候巷。雙井路上的西府街是“右協領署衙”,水陸寺巷東面的南府巷是“左協領署衙”,山門口還有一個“八旗公衙”,大市口駱駝嶺以南是清代的參府衙門。1906年,鮑敦典先生在原參府衙門創辦求己學館。新中國成立后,學館改為五條街小學。上世紀九十年代,“五小”并入千秋橋小學,老校區拆除后翻建成大市口變電所。
城中的將軍衙門原本是八旗將軍、統領的官衙。衙門坐北朝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迎面八字形大門正對將軍巷。四周圍筑高墻,墻內建筑宏偉,后院辟有小花園。
二
1929年2月,民國江蘇省政府和五大廳遷移鎮江。省會設在鎮江縣第一區內,其范圍西至金山河,界高資鎮;東隔京峴山,界丹徒鎮;南界黃鶴山及觀音山;西南一角界煙墩山;正北濱長江。東西長約5.5公里,南北闊約3.5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依地域形勢又可分城內、城外、小碼頭、河北四個部分。
省政府和民政廳設在原將軍衙門,將軍巷東段拓寬成馬路,轉向北接入中山路,取名省府路。省財政廳設在省政府東南側的清都統署,門前的大路定名為財政廳前(路)。省建設廳設在大市口原清代八旗衙門(今軍營巷西側漫書城位置)。省農礦廳設在大八叉巷八旗衙門后院(今八叉巷小學東側)。大門為民國官衙形式,建筑為磚木結構,青磚砌筑,外墻水泥粉面,中西風格兼蓄。農礦廳并歸建設廳后,原地改設江蘇省保安司令部。1952年底,上述兩處房產全部劃歸江蘇省軍區后勤部。省教育廳設在北門的縣學內(今中山東路8號三五九醫院)。
此外,還在薛家巷原海防衙門設立省會警察局,下轄7個分局、25個分駐所;在梅花巷設立省檢察廳;在正東路設立江蘇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今鎮江軍分區駐地);在東門外上方寺建造了鎮江監獄,又名模范監獄;在千秋橋街原清代守備衙門內改設江蘇省臨時軍法承審處。
省會遷鎮后,省黨部暫時安置在舊學宮內辦公。民國二十一年(1932)8月22日南門小教場(今解放路21號)省黨部大樓建成。大樓共三層(1949年后加了一層),坐西朝東,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青磚墻面,每層各置相對稱的高直窗。走廊地坪、樓梯均為水磨石,室內皆鋪有木地板。樓內一二層中段是獨棟帶樓座的會堂,會堂由迎面中央大門進入為明間,與中間走廊相接。廊兩邊為房間,廊兩端各有一梯登樓,樓邊有門通向會堂。二樓在樓上轉折處亦各有一門通向會堂二層跑馬樓。
1949年后會堂改名人民大禮堂,鎮江專區公安處一直在樓層內辦公。1967年,整個大院為鎮江專區暨鎮江市軍管會和鎮江市革命委員會所在地。撤銷軍管后,1981年9月恢復為鎮江市人民政府。1983年3月地市合并,新的市政府搬入正東路原鎮江地委大院(東大院)辦公。市人大、市政協、市總工會、市勞動局集中到該大院(西大院)辦公。1988年,西大院全部交給市中級人民法院。未幾,院內原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大樓被拆除,翻建為中院辦公審判樓。
三
康熙年間,清廷置“常鎮通海道”,轄常州、鎮江、通州三府及海門一縣(含崇明島)。道署衙門設在鎮江道署街,東與敏成小學為鄰,北臨太平寺巷,西至釣魚巷。道署衙門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面是高大的三間四柱牌坊,轅門上是兩扇宏大的紅漆大門,東西側高墻上各有一座券門,券頂白石上一邊刻有“履中”,另一邊刻有“蹈和”兩字。整座建筑由中軸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18個單元、108間房屋組成,前后三進廡殿式建筑分別是衙門的大堂、二堂和三堂。
1950年,道署衙門改為鎮江博物館。1962年12月10日,經中共江蘇省委和省人委同意,鎮江市博物館從道署街大院遷入銀臺山原英國領事館舊址。重新恢復建置后的丹徒縣政府進駐道署街大院內,筆者1964年曾經在縣政府院內修繕過房屋。2002年8月丹徒撤縣建區,辦公機構整體喬遷至丹徒新區。原道署衙門遺留下的清代古建筑群不知是何種原因遭拆除,成片開發成為都市名苑住宅小區。如今小區外僅存孤零零的一東一西兩座清代道臺衙門的券門。
1950年,市政路40號原財政廳部分房屋改作民居,西側后為鎮江軍分區招待所。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臨時駐地正式遷往南京,中共鎮江市委、市人委從道署街原清代道署衙門搬入市政路原省府舊址辦公,省府路改名市政路。“文革”后期,大院西側興建了河濱會堂;往南是市交警大隊、市公證處和京口區人民法院;鎮江市公安局也從中山路遷入原市級機關大院辦公。1990年,軍分區招待所改名優士園飯店。2009年大市口西南角地塊大規模拆遷,11月7日上午10時對地面原有的清代、民國省會建筑和周邊的房屋實施爆破,夷為平地后建成高338米的蘇寧大廈。
1946年,位于省會路(后改勞動路)的民國江蘇省臨時參議會辦公樓建成。坐南面北,占地面積638平方米,系磚木結構西式建筑。上下二層各為17間,面北中央3間為凸出的門樓。樓內西端一層4間為禮堂,第二層中部兩間為小會議室。1949年9月至1958年,丹徒縣政府曾在此樓內辦公。1958年7月,江蘇省冶金工業學校開辦,將這座老樓裹入其內。2001年,冶校變為江蘇大學中山校區,學校翻建圖書館時,拆除了這座民國省會建筑。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