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黃姓遠祖為何是黃香?

黃香

句容黃氏始祖元一公

鎮江黃姓家譜書影
文/邱隆洪
黃姓,為全國十大姓氏之一,列第7位,全國將近3400萬人姓黃,約占全國人口的2.43%。黃姓是江蘇第十三大姓,全省超過120萬人姓黃,約占全省人口的1.43%。黃姓在鎮江也是十分常見的姓氏,不過在鎮江姓氏中的排名比全國要略低一些,只能“屈居”第14位,全市大約有3.5萬人姓黃,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1.09%, 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92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黃。
鎮江黃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
黃姓是中國的古老姓氏之一,有多支來源,其中兩支系以國名為氏,一支為黃帝裔孫臺駘之后,臺駘為顓頊時水官,封于汾川,春秋時其后人曾建立黃國,滅于晉,公族子孫以黃為姓;一支為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之后,相傳啟立夏時,以伯益的裔孫陸終助禹治水有功,封陸終之子南陸于黃(位于今河南潢川境內),歷商、周,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未向楚進貢,欲興師問罪,但當時的黃國國君錯誤預判形勢,認為楚國郢都到黃國有九百里之遙,應該不會有什么危險,于是對楚國的責備不加理會,同時又不作任何防備,結果當年夏天就被楚國滅掉了,遺民遂以國名為氏,這支黃氏也是后來影響最大的一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名黃歇),即出自這支黃氏。《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還收錄了黃姓的其他40多支來源。
黃姓主要發源于今河南潢川一帶,黃國滅于楚之后,黃姓族人散居四方,其中一支遷至江夏(今湖北云夢一帶),至東漢時,黃香博通經典,文采飛揚,名播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歷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尚書令,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災發生時以自己的俸祿賞賜來賑濟災民。黃香還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就是他,相傳黃香九歲喪母,事父極為孝順,酷夏時他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其子黃瓊初為魏郡太守,后升太尉;曾孫黃琬,亦為東漢名臣,任司徒,遷太尉,封陽泉鄉侯。江夏黃氏發展為漢代最著名的黃氏家族,后世黃姓因此多以江夏為郡望,黃香也被各地不少黃姓尊為始祖或遠祖。
江蘇境內有黃姓分布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后代黃歇,博學多聞,能言善辯,事楚頃襄王時,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停止對楚國的進攻,楚考烈王時為楚相,封春申君,為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初封于潢川,后改封于吳地,包括今天的江蘇、上海一帶,今天上海的黃浦江原名黃歇江,又名春申江,相傳系后人為紀念春申君疏浚治理之德而名。黃歇生有13個兒子,其中有的在江蘇定居,后世稱東吳派。西晉末年,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黃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加廣泛,正是在這一時期,黃姓與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福建,成為“入閩八族”之一。
黃姓是史志記載較早的鎮江姓氏之一,在今鎮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東漢,迄今已接近1900年。史書記載,東漢末年,孫權的父親孫堅征丹徒,被當時割據丹徒的黃祖所殺,這也是今鎮江市域有黃姓居住、生活的較早記載。《南齊書》記載了一位名叫黃慶的曲阿(今丹陽)縣民,在其宅左園中獲玉印一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至遲在南朝時期,黃姓在今鎮江市域有了一定規模的分布。
唐宋時期,黃姓在今鎮江市域已廣泛分布,唐《魏法師碑》碑陰題名的丹徒東鄉村民中,就有黃姓。《上海通志》記載: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黃與顧、董等六姓從句容登崇明東西沙。這表明唐朝時黃姓在句容一帶已以族而居。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鎮江城區居民姓氏中,也有黃姓。
此外,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有黃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黃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黃姓的一部分。
鎮江黃姓多來自新安
黃姓在鎮江分布相當廣泛,分支也很多,其中不少來自新安,古新安郡位于錢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包括徽州和嚴州大部。新安黃氏始遷祖黃積,字元集,譜稱黃香七世孫,東晉初從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長子黃尋筑廬于墓旁居住,改曰黃墩(今屬黃山市屯溪區篁墩),子孫世居于此,其后衍出歙縣黃屯黃氏、祁門左田黃氏、黟縣古城黃氏、休寧五城黃氏、宿松黃氏、盱眙黃氏等數十個分支;次子黃苾遷金華浦陽,為后世著名的浦陽黃氏一支,其后也衍出豐城黃氏、弋陽黃氏、監利黃氏、杭州黃氏、浦城黃氏、分寧黃氏、浦江黃氏、慈溪黃氏等數十支,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即出自分寧黃氏一支。鎮江黃姓多來自徽州,即黃尋一支。
黃姓在鎮江雖屬大姓,但是現在能看到的鎮江黃姓家譜卻少之又少。《中國家譜總目》收錄國內外公私機構現藏黃姓家譜1700多種,其中鎮江黃姓家譜僅有1種,另有《黃氏雪谷公支譜》,《中國家譜總目》標注譜籍地為江蘇句容,經查閱該譜,實際上這是一部上海家譜,譜籍地為上海浦東。揚中檔案館收藏有一部《潤東黃氏族譜》(復印本)。另外,去年丹陽有位黃姓人士經同事介紹,帶來一冊丹陽黃氏殘譜,結合這幾部家譜及相關史志記載,鎮江黃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潤東黃氏,這支黃氏尊北宋人黃昉為外紀始祖,以黃昉十三世孫黃愛真為內紀始祖。黃昉,字晦甫,譜稱黃香裔孫,由香至昉二十余世,世遠難稽,祖居徽州歙縣,幼時寄養陳姓家,熙寧五年登進士第后復姓黃,初官崇政殿說書,因不贊成王安石變法,被削籍,哲宗初罷新法后,元祐間任監察御史,司馬光對其學識極為看重,修《資治通鑒》時常與之校訂,后來還推薦其擔任東京轉運副使,不過黃昉因年紀實在太大了而沒有赴任。黃昉五世孫黃宣登進士,官太仆寺正卿,遷居姑蘇吳縣,黃宣之子黃乾一于南宋末年避亂居于崇明之三沙,黃乾一七世孫黃愛真,游學潤州,遍訪金山、焦山等名勝之后,乘船順流東下, 見白沙土地肥沃、民風淳樸,遂在圌東之細民洲定居下來,被尊為潤東黃氏始祖。子孫散居細民洲、順江洲、黃元洲、五洲、小洲、天復洲、太子洲、太平洲、玉龍沙、武進小河、丹陽珥村、樂生洲、鎮江西門外、永固洲、諫壁、補順洲、和尚洲、江都永茂洲、江都再興洲、佛感洲等處,另有遷往儀征、如皋、靖江、泰州、金壇、江陰等地的。九世起字輩為:國家有道、天子萬年、賢良方正、恭懿惠和……
2.徽遷丹陽黃氏,這支黃氏以黃香為始祖,新安祖黃積,始遷祖黃大文,字以宗,號公質,清代遷丹陽。
3.延陵黃氏,這支黃氏亦遷自徽州,始遷祖黃覺,黃積二十世孫。
4.句容黃氏,據《黃氏雪谷公支譜》記載,該支黃氏始祖黃彥,行元一,譜稱元一公,相傳這支黃氏世居汴梁,至北宋有黃善德、黃善賢、黃善政三兄弟,黃彥為善德之子,任宋高宗侍衛,南宋建炎年間隨宋高宗由汴梁南渡至句曲,生五子:長留句曲;次徙湖廣;三遷淮安;四子天祥,由姑蘇轉遷崇明西沙黃家村;五子天瑞居嘉定滕陽巷,七世祖伯峻公遷清溪鎮(今浦東高行鎮),現代知名民主愛國人士黃炎培即出自這支黃氏。
5.句容范巷黃氏,這支黃氏來自徽州,始遷祖未詳。
6.揚中黃氏,這支黃氏實為維揚黃氏分支,維揚黃氏始遷祖黃弘實,祖籍蘇州,后遷崇明,明初遷居江都,生一子黃謀,謀生二子:長子彥才,居江都,為西分,有部分分支遷居丹徒;次子彥輝,遷居泰興,為東分,有部分分支遷居揚中,居住在太平洲、寶晉洲、樂生洲等地。
■黃姓小檔案
黃
黃姓是全國第七大姓,將近3400萬人姓黃,約占全國人口的2.43%;
黃姓是江蘇第十三大姓,全省超過120萬人姓黃,約占全省人口的1.43%;
黃姓是鎮江第十四大姓,全市大約有3.5萬人姓黃,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1.09%。
■鎮江黃姓名人
黃瑛
明代書法家,字良潤,句容人,書法造詣精妙,明初以明經授應天教授,子黃銓、孫黃中,曾孫黃敬,皆工詩文書法,名噪一時,黃銓還以工書入選內翰,閣臣楊榮題詩稱贊“四代能書總右軍”。
黃元繩
清代書法家,字次淮,號蘋洲,晚號楓香老人,丹徒人,詩人余京之婿,擅長書法,有唐人風韻,筆法極似虞世南、歐陽詢,亦喜賦詩。
黃兆奎
清代書畫家,字小舟,丹徒人,工書善畫,深得古人技法,每日習古隸,畫墨蘭,至老不間斷,暇以琴詩自娛,著有《停琴館詩鈔》。
黃之晉
清代作家,字少鐵,晚號鐵禪,丹陽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歷官江西彭澤、新喻、南豐知縣,擢建昌府同知。性穎悟,讀書目數行下,精通詩、古文辭。咸豐中,罷官,歷主書院講席。江右人奉為圭臬,有才子之稱。著有《呂城雜詠》《秋水齋詩集》《更生旅巢文剩》《四書說》等十余種。
明清兩代,鎮江黃姓有進士1人,舉人4人,《鎮江人物辭典》收錄黃姓人物50多人。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