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結合”視域下鎮江紅色文化發展路徑探析
李靜怡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時代的鎮江講好“鎮”故事,深刻理解“兩個結合”內涵意蘊、把握紅色血脈基因、推動鎮江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
“兩個結合”與鎮江紅色文化相契合
鎮江的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鎮江人民、革命戰士,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階段共同創造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形態在地方文化中的直觀體現。而“兩個結合”作為深層次文化形態的結合,以文化的契合性為前提。
鎮江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交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之中,是“第一個結合”的產物。首先,紅色是鎮江的歷史底色,鎮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結晶。抗戰時期,鎮江地區的新四軍及廣大人民群眾,堅信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為實現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目標在韋崗等戰斗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深入群眾、發動群眾,創造了蘊含著堅定信念、人民至上、艱苦奮斗、勇于犧牲精神特質的紅色文化。再者,鎮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鎮江人民走過光輝歷程而逐步形成的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鎮江落地生根的精神產物,樹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鎮江的時代豐碑。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使得鎮江紅色文化具象化為許杏虎、周宜順、王妞妞、夏霖等革命先烈,寄寓于總前委舊址、新豐車站抗日戰斗舊址等遺址,顯露于開辟茅山根據地等史事。鎮江的“紅色寶藏”作為歷史傳承的載體,在新時代鎮江紅色文化的挖掘與發揚中熠熠生輝且擁有了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鎮江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誕生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之中,更是“第二個結合”的文化產物。鎮江紅色文化承載了黨的光輝歷程和鎮江人民的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與鎮江革命文化相結合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價值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第二個結合”在鎮江的具體體現。首先,鎮江的紅色文化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鎮江人民在抗美援朝時期捐物支援、接待過境部隊中深藏的愛國情,在“五講四美”、學雷鋒小組等活動中蘊含的價值內涵,正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再者,“第二個結合”賦予鎮江紅色文化廣闊的發展空間。自嵇直參與創辦的《新鎮江周報》宣傳馬克思主義以來,從木業工人大罷工到解放鎮江,鎮江人民開始由覺醒轉為自覺參與革命,再到如今《南昌,新四軍從這里走來》展覽、錫劇《太平洲上》的文化自信,所形成的紅色文化逐漸成為鎮江人民獨特的精神標識。
鎮江紅色文化“雙創”發展新路徑
對于紅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基于此,新時代鎮江亟需將紅色文化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鎮江歷史底蘊深厚、革命文化資源豐富,是一座紅色資源的“富礦”。推動鎮江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是要激活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新時代鎮江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新思想、新動能和新戰略。
推進鎮江紅色文化數智化。首先,三維掃描、高清攝影、VR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鎮江紅色資源的收集、整理、修復等過程,建立起鎮江紅色文化基礎數據庫,支持對紅色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永久保存。再者,線上數智化展廳實現紅色資源的全方位立體式情景再現和數字化展示,紅色文化以貼近群眾的方式在互動中得到傳播。另外,大數據平臺、智能終端等設備憑借其高效便捷的屬性,使鎮江紅色文化得以打破時空界限向世界講好“鎮”故事。“紅色+技術”使紅色資源“活起來”。
推動鎮江紅色文化產業化。首先,普及鎮江紅色文化教育。鎮江史志館、思想政治課堂等都是社科普及的重要場所,理應成為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陣地。再者,打造特色紅色文創產品。鎮江限定文創“三山一渡”冰箱貼、“永恒筆”等,以文創產品載體將紅色鎮江記憶融入日常生活,延長鎮江紅色價值鏈。另外,孕育紅色文化新業態。開發本地紅色主題小程序、拍攝革命題材的紅色影視劇作品等,將紅色結合時代發展新模式加以宣傳。“紅色+產業”使紅色資源“靚起來”。
打造鎮江紅色文旅多元化。首先,整合鎮江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旅線路。將鎮江多個紅色景點串聯打造完整的紅旅鏈條,將鎮江紅色革命遺跡與傳統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結合形成整合式規劃。再者,加強與周邊地區紅色資源合作,構建區域紅色文旅聯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融入“長三角革命文物主題游徑”等,資源互補、客源互送,形成片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打響鎮江紅色文化知名度。“紅色+旅游”使紅色資源“火起來”。
“兩個結合”視域下的鎮江紅色文化已經書寫并將繼續書寫“鎮”故事,讓紅色文化在鎮江這片熱土上持續煥發出新的時代風貌,為鎮江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