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的江南發祥地在鎮江

潘岳

鎮江潘姓家譜書影

潘恭壽
文/邱隆洪
潘姓,在大姓中排名第36位,全國有將近700萬人姓潘,約占全國人口的0.50%。潘姓是江蘇第二十五大姓,全省超過58萬人姓潘,約占全省人口的0.69%。潘姓在鎮江姓氏中排名第20位,全市有將近2.6萬人姓潘,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81%,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123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潘,比全國潘姓人口的分布密度要高一些。
潘姓在鎮江生活的歷史超過1800年
潘姓有許多來源,《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收錄了潘姓的30支來源,其中一支為周文王子畢公高第四子季孫之后,季孫食采于潘,因以為氏。不過對這個“潘”地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學者的說法至今不一,有一種說法是位于今陜西長安、咸陽以北。潘姓的另一重要來源為潘國之后,春秋時有個叫潘的小國,位于今河南固始,后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楚穆王時掌管國事的太師潘崇,即出自這支潘氏,《史記》有其事跡記載,潘崇也是史書記載較早的潘姓名人,被后世許多潘氏尊為始祖。西晉時,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一支潘氏發展成為名門望族,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即出自這支潘氏,至今仍有許多潘氏以滎陽為郡望堂號。
潘姓發源于北方,但很早就在江南有分布。潘姓在今鎮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東漢,迄今已有1800多年。潘乾,字元卓,陳國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東漢靈帝時任曲阿(今丹陽)尉,這是今鎮江市域有潘姓居住、生活的較早記載。潘乾后來任溧陽長,興辦學校,宣揚教化,政績卓著,澤被鄉里,當地百姓刻《校官碑》以紀念。《校官碑》刻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為江南地區現存的唯一漢代石刻。
西晉永嘉之亂時期,北方大批僑民南遷,其中就有潘姓僑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鎮江)。據家譜記載,潘岳之子潘全輝,仕晉為中書令,避兵南渡,留居曲阿延陵里(今丹陽延陵),后裔開枝散葉,遍布丹陽各地及鄰近的句容、丹徒、金壇、溧陽、宜興、無錫等地,還有遠遷山東、江西、浙江、河南、湖北、陜西、廣西等地的,延陵是潘姓當之無愧的江南發祥地。
唐宋時期,潘姓在今鎮江市域已有較廣泛分布,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居民姓氏中,就有潘姓。此外,元代鎮江上萬戶府軍戶有潘姓,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潘姓的一部分。
鎮江潘姓多稱潘岳之后
鎮江潘姓有多個分支,其中又以自稱潘岳之后為多。潘岳,西晉著名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人,祖潘瑾,安平太守。父潘芘,瑯琊內史。潘岳自幼聰穎過人,十二歲即能為文作詩,曾任給事黃門侍郎,后遭中書令孫秀誣陷,被捕下獄,不僅自己被殺,還株連到族人。潘岳與陸機同為詩歌太康體代表作家,并稱為“潘陸”,現存有后人所輯《潘黃門集》一卷。潘岳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豐姿秀美,容貌出眾,是當時有名的大帥哥,古人常以“貌似潘安”形容美男子,這個“潘安”指的就是潘岳。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江潘姓家譜7種,有的為殘本,好在可以相互參校,這些家譜記載的鎮江潘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潤東順江洲潘氏,這支潘氏來自中原,由于譜牒亡佚,早期世系不可考,譜以元末時人潘道清為始祖。潘道清,字純一,號摩庵,世居潤東白沙曹府圩。四世潘華,字世爵,號永錫,明正德年間以白沙坍沒,遷順江洲,為該支潘氏始遷祖。除順江洲一地外,子孫還有遷往鄰近的中興洲、鎮江城內、江寧湖熟、宜興、揚州及河南歸德府、山東、四川等地的,十二世至十六世,為單名,以金水木火土五行字樣偏旁命名取義,自十七世起字派為:智、仁、圣、義、中、和……
2.潤東上莊潘氏,這支潘氏尊潘岳為始祖,始遷祖為潘銘,字敬思,宋代移居丹徒。
3.潤南下會潘氏,這支潘氏出自延陵潘氏,始遷祖潘品四,因愛下會山清水秀,南宋時遷居于此。
4.云陽延陵潘氏,這支潘氏尊潘岳為始祖,譜稱潘岳之子潘全輝,字艮輔,號良卿,仕晉為中書令,后因政見不合于時,致仕告退,永嘉之亂時,避兵南渡,仰慕季子高風,留居曲阿延陵里(今丹陽延陵鎮),子孫別遷山東、廬州、徽州、江西、浙江、河南南陽、開封、彰德、武昌、咸陽、廣西等地,留居延陵的裔孫則衍為廟巷村支、潘渚上支、曹巷村支、觀莊分、后街分、花園分、河西分、越瀆河支、莊城分、寄娘塘支、前莊河頭分、下子塘分、蔣莊分、東長橋分、土山溫草圩分、史家橋支、花墳村支、湯莊分、社壇頭分、高橋頭分、黃土渚支、小墓村支、官莊村支、南埂分、西莊分、延陵南街分、東南分、小延陵分、七里橋支、石馬橋杭家村支、塘亭壩分、西俞莊分、中街分、楊氏墓分、竇莊分、塘東分、東莊湖分、后巷塘頭分、金山潘莊分、冷地里支、后巷中房分、后巷北頭分、岡下分、高莊分、東洋莊分、斜橋分、四牌坊支、廣濟橋支、三橋支、黟巷支、草堰支、大井巷分、東大林分、崗村分、舊縣分、鎮江分、丁角分等數十個分支,散居丹陽、句容、丹徒、鎮江城內及鄰近的金壇、溧陽、宜興、無錫、崇明、南京、揚州、泰興、淮安等地。清順治十八年進士潘之彪出自這支潘氏,為四牌坊支第42世。
5.云陽仁里莊潘氏,這支潘氏自稱宋代開國元勛潘美之后,譜尊潘岳為一世祖,潘美為潘岳二十世孫,與宋太祖趙匡胤關系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開寶三年,率軍滅南漢,累功封韓國公,卒謚武惠,生七子:玉、璥、瑾、璽、珦、瑜、璋,其中七子潘璋,字惟熙,號曉樓,任潤州推官,居毗陵小河(今屬常州新北區),裔孫潘致中(32世,潘美11世孫)由小河遷居云陽仁里莊,是為該支潘氏始遷祖。36世起該支潘氏別為春分、夏分、分分、秋分、冬分等五大分,其中春分又衍出呂城支、葛莊支;分分衍出中巷里支、后董莊支、前叢楊樹支、大華東橋河下支、常州西門外洪莊支;秋分衍出時橋村支,合族為五大分十余支。世系表顯示,34世起字派為:信通正廷志,水(旁)之可嘉彥,仕大永世守,秉振啟賢……
6.云陽潘氏,這支潘氏亦稱潘岳之后,傳數十世至潘維興,精通《春秋》,北宋末登進士第,官戶部侍郎,敕封三品嘉議大夫,后任南道都總管僉書樞密院事,以靖康之變金兵入境,隨高宗南渡,隱居云陽漢王廟后營村,為本支始遷祖。明末,潘倫遷邗東五洲天宇七圩,別為邗東一支,其后裔有分布于鎮江諫壁及揚中新壩、營房港等地的。
7.句容潘氏,據《云陽延陵潘氏重修族譜》記載,延陵潘氏有多個分支遷居句容城鄉各地,其中:34世潘治遷居句容潘巷解塘頭;36世潘士廣遷居句容前后潘;38世潘梓遷居茅山;43世潘為陽遷居句容唐陵村;45世潘宏弼遷居句容;48世潘思忠、潘思孝遷居句容西太陽;49世潘貞嚴遷居句容下俞村。這些支系在句容的繁衍情況,均有待進一步查證揭示。
■潘姓小檔案
潘
潘姓是全國第三十六大姓,有將近700萬人姓潘,約占全國人口的0.50%;
潘姓是江蘇第二十五大姓,全省超過58萬人姓潘,約占全省人口的0.69%;
潘姓是鎮江第二十大姓,全市有將近2.6萬人姓潘,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81%。
■鎮江潘姓名人
潘恭壽
清代畫家,字慎夫,號蓮巢、又號握筼,丹徒人,能詩善畫,故畫多含詩意,山水、花卉、人物皆精,中年皈依佛門后,喜畫佛像,與王文治交好,其畫多有王文治題,人稱“潘畫王題”,與張崟、顧鶴慶等同為京江畫派代表人物。父潘振翼擅長書法,聞名鄉里。
潘思牧
清代書畫家,字樵侶,號髯翁,丹徒人,潘恭壽弟,精書法,又通繪畫,尤擅長山水,奉文徵明、董其昌為師,得煙云秀潤之妙,子潘圭亦精于繪畫。
潘之彪
清代官吏、詩人,字文山,號退庵,丹陽人,順治十八年進士,授溫州府推官,改四川蓬溪知縣,在任注意民生休養,興辦學校,曾任四川鄉試同考官,所選均為賢才翹楚,他還十分重視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主持編寫了《蓬溪縣志》,是清代四川較早纂修的一部縣志,離任歸鄉后,以琴書自娛,詩賦甚多,情景交融,《玉乳流泉》等20多首被選入《京江耆舊集》,著有《琴憨堂》10卷。
潘一桂
明代韻文學家,字無隱,一字木公,吳江人,遷居京口,好學能文,有賦數十篇,為時所稱,與鎮江名士錢密緯,寓居鎮江的吳江同鄉、知名造園專家計成等交往密切,著有《木公集》6卷。
潘陸
清代詩人,字江如,潘一桂子,早年隨父僑居京口,遂入丹徒籍,生平喜交游,輕為官,以五言詩著稱,著有《穆溪詩草》。其子潘鏐,字雙南,亦有詩名,著《飲人集》。
明清兩代,鎮江潘姓有進士1人,舉人7人,《鎮江人物辭典》收錄潘姓人物20多人。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