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與《玉臺新詠》

民國版《玉臺新詠》

徐陵像
□ 張平忠 朱來順
《玉臺新詠》,原名《玉臺新詠集》,唐宋時也稱《玉臺集》。此詩集為我國第一部關于女性的詩歌總集,也是繼《昭明文選》之后,由僑居鎮江的著名文學家徐陵于公元6世紀編成的一部上繼《詩經》《楚歌》,下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其影響深遠,在我國文學史和審美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玉臺”一語,取義《穆天子傳》,是指帝王的后庭,所謂《玉臺新詠》則是說這是一部供后庭歌詠的“新詩集”。又據《東海徐氏》及《玉臺新詠序言》等史料記載:“徐陵(507-583年),字孝穆,南朝梁詩人、駢文家。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兩晉之際遷于南徐(今江蘇鎮江)。其家世背景顯赫,生平經歷豐富,其曾祖父、祖父及父親曾先后擔任當朝重臣,家族數代均以文才和政績著稱。徐陵早年即以詩文著稱,在蕭綱幕下任職。蕭綱列為皇太子后他被選任為東宮學士。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出使東魏,次年侯景之亂,被留在郯城達七年之久。陳武帝即位后,方回歸入陳任職。累官至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其詩文善用典故,辭藻綺麗,與庾信齊名,世稱“徐庾體”,為當時宮體詩的重要作者之一。
據《光緒丹徒縣志》等介紹:徐陵青出于藍勝于藍,他8歲能寫詩文,12歲時便熟誦《老子》《莊子》等,并擅長口辯。其幼年時即被高人贊譽為“天上石麒麟”及“當世顏回”。徐陵醉心于描寫宮廷生活,刻畫婦女的黛痕脂暈、纖手細腰,詩風浮艷。太子蕭綱為了給自己喜好的宮體詩尋找根據,遂讓才華出眾的徐陵將上至先秦兩漢,下迄梁代700年間古人描寫或涉及女性的詩篇廣為搜集,編成詩集《玉臺新詠》。全詩集共十卷,共收錄了114家詩人的660多首詩歌。其一至八卷為五言詩,第九卷為七言詩和雜言詩,五言四句則為第十卷。
《玉臺新詠》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對古代婦女婚姻變故的描寫如無名氏的《上山采蘼蕪》;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愛慕表白如《越人歌》,也有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有不慕榮華、反抗強暴的頌歌如辛延年的《羽林郎》,也有不惜以死來斥責丈夫負心的烈舉如顏延之的《秋湖詩》。詩集中既有六宮嬪妃失寵的哀怨如班婕妤的《怨詩》,還有公主遠嫁匈奴的哀苦如石崇的《王昭君辭》;既有活潑可愛的嬌憨幼女如左思的《嬌女詩》,還有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如李延年的《歌詩》;既有男子對戀人才情的思念如張華的《情詩》,還有丈夫對亡妻舉止的懷念如潘樂的《悼亡詩》等等。詩集主要反映了女性的生活,表現了女性的情思,描繪了女性的柔美,吐露了女性的心聲。同時也表現了男性對女性的欣賞、愛慕、刻畫了男女之間的愛戀與相思。
總之,無論是女子的天生麗質,巧纖靚妝、華美穿戴,還是纏綿的情思、悲觀的婚姻,以及普通勞動婦女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皆有細膩生動的描述。由于詩集中包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婦女,所詠的女子身份不同,遭遇各異,因而具有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內涵并向人們展示了古代婦女真實的生存狀況及豐富的情感世界。這說明《玉臺新詠》所錄詩作并非全部為艷情詩。該詩集所收錄的南朝興起的五言四句短詩,對于唐代五言絕句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一部以女性為中心的詩歌集,《玉臺新詠》描繪了一幅空前的古代婦女生活的社會畫卷。書中內容涉及上至嬪妃公主、王宮貴婦,中至一般平民妻女、小家碧玉,下至身份低賤的歌女舞伎等社會女性的方方面面,這在我國文學史及典籍史上尚屬罕見。
從這部詩集的內容來看,雖然全部詩篇偏重于男女閨情,但卻有著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積極思想意義。其中突出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也有不少。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都深刻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而《孔雀東南飛》則詳盡地寫出了一個封建家庭悲劇發生的全部過程,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也代表了漢代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
徐陵首創的這種體例,在南北朝中后期享有盛名,入陳之后被稱之為“一代文宗”,并廣泛傳入北朝。徐陵編寫此詩集的很大功績,還在于他將前世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些古詩,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及女詩人班婕妤、鮑令暉、劉令嫻的優秀作品和曹植的《妾婦詩》、庾信的《七夕詩》等名篇佳作,均收集保存了下來。如果沒有該詩集,這些人的作品將會全部失傳。
后人對《玉臺新詠》及編撰者徐陵的評價頗高。清代王夫之贊揚徐陵的詩:“納之古詩中,則落日余光;置之近體中則如春晴始旦。”肯定了徐陵的詩歌藝術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承前啟后的作用。近代梁啟超說:“《文選》之于詩,去取殊不當人意。新詠為孝穆承梁簡文意所編,目的在專提倡一種詩風,即所謂言情綺靡之作是也。”并說:“吾于此二選,寧右孝穆而左昭明,右其善志流別而已。”
徐陵編撰的《玉臺新詠》,是中國第一部艷歌總集,也是繼《詩經》和《楚辭》之后現存的第三部詩歌總集。它既是一部關于女性的詩集,也是一部情愛的寶典,更是一部唯美的樂章。在我國數千年的文學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價值并產生了重要影響,是前人流傳后世的寶貴文化財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