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賦能激發文化產業新動能
張金強
習近平總書記2025年3月在參加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版權是產業發展的“發動機”,版權制度是文化領域的一種現代產權機制、創新激勵機制、有效市場機制。只有打通創意到市場的路徑,以版權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才能推動文化文藝真正成為地方經濟中的活躍變量與增長極。
深刻把握版權工作對產業發展的關鍵作用
做好版權工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近年來,無論是游戲企業游科互動推出的《黑神話:悟空》,還是影視公司光線傳媒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抑或是文創企業泡泡瑪特推出的labubu潮玩,都在全國乃至全球引發轟動,它們所展現的新質生產力特征,其競爭力的核心均源于版權支撐。
做好版權工作是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要求,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用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加快文化建設的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與版權化保護。
做好版權工作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順應現代產業發展趨勢,探索推動傳統文化與科技應用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傳統文化相關版權產業,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為建設文化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市版權工作狀況及主要問題
版權產業占比不高。國家版權局今年4月發布權威數據,2023年我國版權產業增加值達9.3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7.44%。具體到我省我市來說,我省2022年版權產業增加值占江蘇省GDP的8.43%,我市版權產業增加值為174.30億元,占鎮江市GDP的3.47%。
版權登記數量不高。2023年鎮江全市登記版權作品2127件,其中文字作品658件、美術作品795件;2024年鎮江全市登記版權作品1934件,其中文字作品589件、美術作品941件。曲藝、舞蹈、戲劇、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模型等類型的版權作品年登記量均不足10件。
版權保護意識淡薄。一方面,法人、自然人對自身創作生產的智力勞動成果缺少版權保護意識,疏于對自身著作權、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另一方面,法人、自然人缺少版權意識,有意或無意地侵犯他人作品版權,引發知識產權糾紛。
以版權賦能鎮江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
強化版權登記宣傳培訓。實施版權免費登記,推動版權工作站深入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創意企業集聚區,開展上門登記服務,支持開發原創知識產權(IP)品牌。講好鎮江版權故事,發揮宣傳部門工作優勢,針對魚躍、和繭絲綢等我市優秀版權企業開展專題宣傳,營造重視版權、尊重創新的良好營商環境。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針對全市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民間非遺傳承人、文化創意企業開展宣講培訓活動,引導廣大企業提升版權保護意識和創新創造能力,推動版權工作更好為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服務。
強化版權轉化運用賦能。研究制定版權孵化扶持政策,依托文藝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等專項資金,激勵優秀版權作品的創作和保護,進一步提升鎮江本土IP品牌孵化轉化。以提升版權運營能力為指引,搭建線上線下版權交易服務平臺,有效對接資本、技術和市場,通過版權交易、IP授權等方式,推動版權產品的價值轉化,帶動全產業鏈發展。抓住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契機,運用金融杠桿撬動“沉睡”的版權作品,探索推進“版權質押融資”模式,開通版權質押登記綠色通道,降低初創期文創企業融資門檻,提升版權轉化運用能力。突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針對丹劇、秦淮燈彩、田歌號子等鎮江特色傳統文化技藝開展區域版權保護,引導企業、個人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現代設計,創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強化打擊侵權盜版行動。加強版權工作,要一手抓優秀版權保護,一手抓侵權盜版打擊。2024年,我市在全省創新成立了江蘇著作權保護聯勤中心,要充分發揮這一中心的平臺作用,進一步激勵文化產品創新、規范文化產業市場、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健全中心工作機制,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完善線索共享、案件聯辦、風險聯防、隊伍交流等機制。加大版權案件查處力度,通過“專業+機制+大數據”模式,匯聚權利登記、許可審批等著作權領域政務數據,結合互聯網監測、輿情投訴、企業打假等開展全面研判,形成觸發預警、高效聯合、聯動作戰的工作格局。建強執法人才隊伍,優化“專職+兼職”工作機制,匯聚宣傳、公安、文廣旅等部門以及相關律所、行業協會、版權企業等力量,打造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技術過硬的專業化人才隊伍。(作者單位:市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