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笄山上“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

磨笄山“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傾斜狀
□ 王禮剛
磨笄山上的“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傾覆在磨笄山山頂長達一個花甲。古城城鄉許多文史愛好者和關心的市民,大多人不知道這是一個什么龐然大物。也有少數老年人知道是一座紀念抗戰的塔,但是,具體是什么塔卻說不清楚。筆者曾經到市檔案館查詢資料,也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2014年9月26日,鎮江文化之旅“城市山林”版的二十幾位文友攜帶鐵鎬(洋鎬)、鐵鍬、撬棍等工具,邀請了《京江晚報》記者一起上山,要把這座塔身翻身,看看究竟是一座什么塔。
我們大伙兒根據塔傾覆的位置和坡勢,在塔的下方用鐵鎬、撬棍、鐵鍬取土,形成坑勢,試圖把塔身翻入坑中形成斜勢,這樣就可以看清塔上的文字。艱難的是,塔身下不是泥土,基本上都是風化的山巖。塔身下被大伙兒輪流錛,撬棍輪流撬,終于順著塔身刨出了一條坑,大伙兒齊心合力發力使塔翻身,遺憾的是,塔翻動了,但因為塔的下部比較大,一個角支撐在坑里,塔僅僅移動了一點,塔身文字還是看不清。塔角支撐的地方全是山石,很難錛。
文友中有人提議并主動下山去借千斤頂,大伙兒繼續再挖深塔角支撐的地方。千斤頂借來了,坑又加深了一點,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塔翻立成斜角,終于看清楚了塔上的文字“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
現居住在北京的文友金存啟先生當時介紹,磨笄山上的這座紀念塔,是民國時期建造的抗戰勝利復員紀念塔,1964年他還看到它矗立于山巔。什么時候傾覆他不了解。金先生還告訴大家,在大市口就能看到磨笄山上的這座塔。據了解,鎮江市政府2016年曾計劃把傾覆在磨笄山“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重豎,可惜后來未實施。
《管窺江蘇的抗戰復員與施政》介紹:日本投降后,民國政府即開始了大規模的“復員”工作。這一時期的“復員”,完全和當代的“復員”(現多指現役人員解除兵役,恢復平民身份)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的“抗戰勝利復員”,涵蓋了軍事、政治機構在原淪陷區的重構,軍隊的整編和安置,教育、金融、農業、醫療等各個方面的回歸,還有對敵偽遺留資產、人員的處置、分配、利用等,是一個極度龐雜的社會重構工程。
《復員建國的急務》載曰:國民政府的復員工作開始出現了法制化規范,編成《復員法規輯要》。該輯要涵蓋:一般性規章(復員相關人員列支補貼)、內政、外交、司法、財政、經濟、軍事、交通、教育文化、農林畜牧、特殊事宜(戰士授田、戰時法令廢止、土地資金化等)。這也就是“抗戰勝利復員”的所有涉及面。
民國三十五年二月二十日江蘇省政府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江蘇省政建設綱領》記載:自抗戰軍興,全省六十余縣市,先后全部淪陷,我數千年之文物建設,遭受空前浩劫,摧毀殆盡。值此勝利復員,一切均須從頭做起,千頭萬緒之建設事業。
筆者曾經寫過《千古勝跡磨笄山》一文:磨笄山頂紀念塔,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終于取得了勝利。據資料顯示,抗戰勝利后,百廢待興,百業待興。民國政府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抗戰勝利后進行了包括軍事復員、經濟復員、農業復員和教育復員等在內的一系列復員工作。為慶祝抗戰勝利和促進戰后各行各業、各項工作的恢復、振興。民國省政府在磨笄山頂豎立了“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以激勵、促進復員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磨笄山“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見證。正因為如此,“江蘇省勝利復員紀念塔”建在靠近城的磨笄山上,人們在大市口或者附近就能直接看到磨笄山的紀念塔。紀念塔的建設,警示人們勿忘國恥!紀念塔的建設,亦是抗日戰爭中國必勝民族自信自強之體現。
2014年9月1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15年8月24日,公布了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20年9月3日,公布了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25年6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消息稱,將公布第四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這一處處的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抗日英烈、英雄群體,都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歷史見證。加強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的保護管理,深入挖掘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的歷史內涵和現實意義,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性拜謁、參觀和紀念活動,可以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充分認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記中華民族抵御侵略、奮勇抗爭的歷史,以及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學習宣傳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跡,大力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能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