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小崗位”承載“大民生” 政企社共筑殘疾人就業“幸福路”
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高效整合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力量,著力開發適配崗位、提供精準幫扶,營造濃厚助殘氛圍。一條條承載著民生溫度的就業“幸福路”,正穩穩托起榮炳園區殘疾人的增收愿望,助推其更好地融入社會,讓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政府筑基:精準施策兜牢保障線
在榮炳園區勝利村,村民紀華(化名)正仔細打掃著村里的公共廁所。“這份工作,給家里添了份穩定收入,也讓村里環境更好了,感謝村里照顧我們,我現在覺得生活更有奔頭了!”紀華是肢體殘疾人,家中還有殘疾的父親和孫女,“一戶多殘”的困境曾讓他面臨較大壓力。勝利村村“兩委”精準摸排后,經集體協商,將公廁保潔崗位提供給他。穩定的收入有效緩解了紀華的家庭經濟壓力,臉上的愁容逐漸被笑容取代。他清理后的廁所總是干干凈凈,這份用心也贏得了村民們的稱贊。
勝利村的生動實踐,是榮炳園區系統推進助殘就業服務的一個鮮活樣本。榮炳園區以村級組織為抓手,積極探索助殘就業與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生產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拓寬殘疾人增收渠道。一方面,鼓勵各村聘用具備基本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參與路域清潔、河道清雜、雜草清理等工作,并提供桃子采摘等季節性農業生產零工崗位。另一方面,依托榮炳園區內3個“殘疾人之家”,積極引入簡易零部件加工等輔助性就業項目,并為殘疾人配套必要的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幫助近40名殘疾人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增收。

企業創崗:授人以漁鍛造新技能
民營企業是榮炳助殘就業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榮炳園區通過政策引導、樹立典型等多種方式,持續鼓勵企業投身助殘公益事業。在江蘇常廣焊接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內,聾啞員工許君(化名)正全神貫注地操控著數字化設備,嫻熟地進行焊接器材加工作業。這個數控機械工的崗位,讓他擺脫了過往面對生活的迷茫,成為一名能夠獨立擔起家庭責任的勞動者。據了解,該企業自2023年落戶榮炳園區以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吸納本地殘疾人就業,不僅設置了無障礙工作區,更安排資深技術人員“一對一”“手把手”傳授技能,幫助殘疾員工迅速勝任崗位。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支持。‘授人以漁’既解決特殊群體就業難題,也為企業培養穩定可靠的技術力量,實現社會價值與企業發展的雙贏。”企業負責人表示。如今,在榮炳園區的倡導與支持下,類似該企業的助殘模式在園區內已非個例。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響應,通過精準開發適配崗位,為殘疾人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升其職業技能和歸屬感,共同匯聚起“大愛榮炳”的強大暖流。

社會賦能:家門口項目激活內生力
作為活躍于榮炳園區的民間社會公益組織,丹徒區好幸福殘疾人之家服務中心與鎮江市丹徒區樂健義工服務中心以常態化、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將增收項目直接送到殘疾人家門口。在蒲圩村,患有肢體殘疾的村民趙生(化名)是“陽光愛心鵝·助殘就業家門口公益服務”項目的受益者。“鵝苗免費領,包括后續的飼料、防疫針等不用自己花錢,一只鵝養大能凈賺100元!”2025年5月,趙生又領到一批鵝苗,言語間滿是喜悅。
據了解,這個榮獲江蘇省首屆社會助殘服務項目大賽三等獎的公益服務項目,始創于2020年,經過近百名志愿者近年來的不懈堅持,項目已覆蓋榮炳園區18個自然村,累計幫扶困難殘疾人家庭100余戶,平均每年為農戶帶來近7000元的收入。在市區兩級殘聯及榮炳園區的大力支持下,志愿者們進一步深化產業幫扶,免費提供種子種苗、化肥農藥等農資,上門給予技術指導,幫助有意愿、有能力的殘疾人家庭創建并運營家庭農場。這些措施有效激發了殘疾人群體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潛能,實現了穩定增收與精神面貌的雙提升。
一個個暖心舉措、一次次真誠攜手、一項項精準幫扶,在榮炳園區共同鋪就了殘疾人就業服務的溫暖底色。在政府筑基、企業創崗、社會賦能的協同推進下,這條“幸福就業路”正越走越寬。未來,榮炳園區將持續深化三方協作機制,拓展“培訓+就業+關愛”服務路徑,著力構建全鏈條助殘新格局,攜手殘疾人群體共赴美好生活新篇章。(李夢雨 陳熙文)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