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博物館:文化根脈鑄魂,思政之光啟智
金山網訊 在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時代浪潮中,鎮江博物館以“文化根脈·思政之光——鎮江博物館大思政課館校合作項目”為依托,為青少年思政教育開拓新路徑。作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鎮江博物館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館藏資源,成為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鍵陣地。該項目以文化指導師為紐帶,將館藏文物資源、紅色資源以及鎮江歷史文化資源巧妙轉化為生動的思政教育素材。
打破壁壘:沉浸式體驗,全方位育人
本項目打破傳統教育壁壘,通過每月一主題、一周一活動的節奏,打破傳統教室邊界,將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轉化為思政教育“活教材”。青銅器上的銘文、革命文物中的家書、非遺展品里的匠心,均成為具象化的教學案例。

鎮江博物館開展“博物少年愛場館”和“紅色教育愛場館”活動,設計“五個一”參觀路線,并結合導覽、問答、任務卡探索等環節,強化學生知識理解。此外,推出多條研學精品線路,配套鎮江博物館特色研學包,深受學生喜愛。鎮江博物館還將流動展板及復刻文物模型、網紅文創送進學校。在此類沉浸式場景和體驗中觸摸歷史肌理,學生將抽象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讓傳統文化與思政理念入腦入心。
創新模式:合作版圖持續拓展,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鎮江博物館積極與本地大中小學探索常態化合作,并簽訂共建簽約授牌。大中小學校的加入,進一步壯大了合作陣營。通過“課程共建、師資共育、活動共辦”機制,文化指導師團隊與學校教師協同開發專題課程如“鎮江近代風云”“運河文明溯源”,設計“文物探秘”“角色扮演”“考古研學”等互動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重要時間節點,雙方開展愛心義賣、創意集市、藝術展演等活動,為青少年打造多元文化體驗平臺。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模式,既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又提升思政教育的鮮活性與實效性,破解傳統說教式課堂的局限性。通過多元化形式探索形成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可復制、可推廣的館校合作模式。
服務成效:影響力與教育功能雙提升
據介紹,“文化根脈·思政之光——鎮江博物館大思政課館校合作項目”成功入選“江蘇省館校合作優秀案例”,獲省市級媒體廣泛報道,極大提升了博物館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目前,項目已覆蓋學生2萬余人,惠及特殊學生800人次,成功拓展了博物館教育功能。文物資源通過創新形式得以活化利用,實現創造性轉化與發展。項目還為鎮江博物館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研究與實踐經驗,有力推動了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未來,鎮江博物館將持續優化課程與活動,擴大合作范圍,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文化根脈 思政之光”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長之路,為培養時代新人貢獻力量。(通訊員 張玲 記者 王含)
責任編輯:王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