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縣域生物多樣性普查收官 1739種生物彰顯生態韌性
近日,江蘇丹陽發布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果。數據顯示,丹陽市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本次調查共記錄各類生物1739種,其中包括39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48種珍稀瀕危物種。這一成果為丹陽市未來的生態保護和物種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了解,2024年4月,丹陽市正式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圍繞生態系統、陸生維管植物、陸生脊椎動物、陸生昆蟲及淡水水生生物五大類展開系統普查,調查周期為1年。最終,在充分整合歷史數據的基礎上,本次共記錄各類生物1739種,涵蓋陸生維管植物763種、陸生脊椎動物206種、陸生昆蟲224種、淡水水生生物546種,物種數量占江蘇省已記錄物種總數(2024年8月省廳公布數據)的19.67%。即便在經濟活動活躍、人為干擾較強的背景下,丹陽仍保有遠超周邊區域的物種多樣性,凸顯生態韌性。

珍稀物種的發現成為調查亮點:共記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39種,包括銀杏、蘇鐵、水杉等植物及紅隼、普通鵟、拉步甲等動物;同時發現珍稀瀕危物種48種,如杜仲、雪松、紫玉蘭、蒼鷹、亞洲狗獾、日本鰻鱺等。此外,調查還收錄江蘇省“兩個名錄一個清單”中的紅色名錄物種25種、入侵物種15種、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44種。這些數據為丹陽市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物種保護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學的依據。
通過本次生物多樣性調查,丹陽的生態熱點區域得到了清晰地勾畫。曲阿街道和丹北鎮被認定為市域內生物多樣性富集區,是丹陽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域。盡管市內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的面積占比不大,但它們支撐了高比例的物種存續,成為維持生態平衡的關鍵力量。尤其是東北部水晶山一帶的寧鎮丘陵山地及各類園林、濕地共同構成了丹陽的生態保護“心臟”。

作為丹陽市迄今為止最系統、最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本次工作不僅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本底數據庫,也為今后的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未來,丹陽將繼續加強生物多樣性觀測,通過物種動態評估生態質量,提升治理效能,確保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
“綠水青山常駐、鳥語花香常在。”丹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丹陽將繼續致力于提升治理效能,保護好這片綠色寶地,努力打造更加美麗宜居的生態家園,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李媛 記者 陶立波)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