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農三代”化“土”成金 小土元做成大產業
土元,俗稱土鱉蟲,身形扁平,常隱匿于陰暗角落,看似毫不起眼,實則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可入藥的“寶貝蟲”。在江蘇省丹陽市的皇塘鎮,有一位以土元養殖聞名的“農三代”——劉水新,她扎根農村跟隨父輩學習土元養殖,憑借著對農業的深厚情感和對現代科技的敏銳洞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將這小小的土元,發展成了一個帶動全村致富的大產業。

改進傳統養殖模式 組建合作社帶領村民增收
走進皇塘鎮新星土元專業合作社的土元養殖場,一層層、一排排立體養殖池整齊排列、層次分明。“1994年從學校畢業后,我就跟隨父親養殖土元。我從小是玩土元長大的,當時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養土元。”劉水新介紹,20世紀70年代,皇塘鎮鶴溪村已有80%的農戶開始養殖土元,而劉水新家是最早接觸這一行業的農戶之一。

土元生長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影響大,傳統養殖難題不少。劉水新發現父輩養殖土元成活率、產量都不高,便主動加強科學飼養知識的學習,不斷上網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通過加大種苗投放密度、精準管控溫度濕度、按土元不同生長期配飼料等,逐步提高了土元成活率與單產量。靠著鉆研和吃苦,她的養殖事業蒸蒸日上,成品也受市場歡迎。
劉水新并沒有滿足于個人的成功,她深知“一人致富不是富,全村富裕才是福”。2011年,她牽頭組建皇塘鎮新星土元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有養殖興趣的村民和零散養殖戶加入,提供統一供種、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回收銷售等服務,還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幫助養殖戶提高養殖技術。村民秦劍明說:“我養土元有20多年了,剛開始沒掙到什么錢,后來我加入了劉水新組建的新星土元專業合作社,我的土元產量是原來的3倍,養殖成本大大降低,現在的養殖收入比原來增加了不少。”
科技賦能土元養殖 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土元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劉水新積極尋求科技支撐。她告訴記者:“2020年版《中國藥典》的實施對土元干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養殖戶的土元干品由于不合格被藥企拒收,大家都陷入了困境。我作為優秀頭雁學員、作為新農人,責無旁貸,必須要改革,必須要有技術突破和創新。事實上一個產業要想在行業里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就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

劉水新與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現代農業(特糧特經)產業技術體系丹陽推廣示范基地”項目,研發了多種養殖設備和加工技術,攻克了土元黃曲霉素和灰分超標等難點問題,制定了一系列養殖規范和技術標準,讓土元養殖更加科學、高效。合作社的“丹皇新星”牌道地土元成為“以嶺藥業”等國內諸多知名藥企的指定原料,年產值穩定在2000萬元左右。
劉水新說:“科技改變了土元養殖效益,養殖戶的產品合格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100%,養殖效益同比增收30%以上。土元養殖成為當地農戶的首選致富產業,還吸引了農業龍頭企業加入土元養殖隊伍。”
產業多元化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土元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續筋的功效,與土元配伍的中成藥有200多種,需求量逐年遞增,土元養殖前景還是比較看好的。”面對未來,劉水新充滿了信心,她表示,“未來,我覺得要在‘特’上做文章,在做好一產的同時,要努力開拓二產和三產,比如通過土元雞、土元魚、中華地鱉酒、脆皮金元等產品來提高土元附加值,還可以以土元為媒體開發服務業和旅游業,帶動中醫藥文化和中醫保健養生。”
如今,劉水新已成為土元養殖領域的佼佼者,但她仍未停下腳步。劉水新說:“作為新農人就要有新作為,我將繼續致力于土元養殖技術的研發和創新,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劉婷婷)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