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看待肺結節?
肺結節是指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的直徑不超過3厘米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陰影,周圍被含氣肺組織包繞,不伴肺不張、肺門腫大或胸腔積液等繼發改變,其本質是影像描述術語。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肺結節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查出肺結節,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幾年醫療技術,尤其是高分辨率CT等影像學檢查手段日益普及,這些檢查設備能夠檢測出更小、更隱蔽的肺部結節,使得原本可能未被發現的肺結節得以被準確識別,而且大家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主動接受體檢和健康篩查的人明顯增多,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者等高危人群,注重定期進行肺部檢查,這也導致肺結節的檢出率相應提高。
在臨床上,按照大小、密度、數量及病因學,對肺結節進行了不同的分類。一般來說,直徑小于0.5厘米的叫微小結節,這種結節惡性概率極低,多數為良性病變,比如炎癥、鈣化灶等;直徑0.5至1厘米的,惡性風險也較低,約6%至28%,需要結合結節邊緣是否光滑、有無毛刺進行判斷;直徑大于1厘米的肺結節,惡性概率就會顯著提高,大約15%至80%,需高度警惕。
對于超過1厘米肺結節,如何確定其性質?這就需要綜合進行判斷。首先是大小,直徑超過1厘米、邊緣分葉或毛刺征的結節風險較高。此外,還需要結合密度特征,例如混合磨玻璃結節,惡性率就超過50%。第三,生長速度。如果肺結節實性成分每年增長超過兩毫米就要特別注意了。第四,做代謝活性檢驗。PET-CT顯示高代謝就相當于提示該結節存在惡性可能。上述只是判斷依據,臨床對可疑結節的“定性”,還需通過低劑量CT定期隨訪,必要時結合增強CT、穿刺活檢等檢查手段來明確,患者無需盲目恐慌或過度治療,因為從數據來看,目前90%以上的肺結節為良性病變。(孫小培 朱研 楊泠)
責任編輯:王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