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生態傷疤”蝶變“綠色明珠”,轉型發展“江蘇行”
初秋的潘安湖,碧波蕩漾,大雁掠過水面,震旦鴉雀在蘆葦間跳躍,共同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這片曾因煤礦開采而滿目瘡痍的“地球傷疤”,如今已成為江蘇生態修復的標桿、國家濕地公園的典范。從“煤灰漫天”到“水清岸綠”,潘安湖的蛻變不僅是徐州賈汪區的生態奇跡,更是江蘇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江蘇方案。
從“生態負債”到“生態資產”,創新模式破解治理難題。生態修復不是負擔,而是最富潛力的增長點。十五年前,賈汪區背負著13.32萬畝采煤塌陷地的“生態債”,潘安湖區域更是塌陷最嚴重、生態最惡劣的典型。面對這一“生態頑疾”,賈汪區沒有選擇回避,而是以“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模式,開啟了一場生態修復的攻堅戰。通過地形重塑、土壤再生、水體凈化,塌陷區被轉化為沼澤、淺灘、深潭交織的濕地廊道;蘆葦、菖蒲、池杉林等植被重綠,構建起原生態濕地風貌,有力修復了自然生態,更重構了人與土地的關系。如今,3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多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
從“靠煤吃飯”到“依綠而生”,綠色經濟激活發展動能。綠色不僅是發展的底色,更是未來的競爭力。生態修復的終極目標是讓百姓受益。潘安湖的蛻變,不僅帶來了綠水青山,更催生了金山銀山。周邊居民不再依賴煤炭產業,而是通過農家樂、特色民宿、生態旅游、文創產業等綠色經濟實現家門口就業。景區工作人員高勝從礦工轉型為水電維修工,船娘朱雪寧從大貨車司機變為研學導師,他們的故事折射出生態轉型對民生改善的深刻影響。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產業優勢。
從“單向修復”到“系統治理”,江蘇生態文明的示范效應日益顯現。潘安湖的蛻變,正在成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江蘇堅持系統治理理念,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緊密結合。揚州運河三灣關停多家工業企業,生態濕地用地增加,從“黑白灰”的工業區變為“天藍水綠”的生態氧吧;蘇州、無錫等地通過太湖治理,實現從“水域之痛”到“碧波安瀾”的跨越。以生態修復為基礎,以綠色產業為支撐,以民生改善為目標,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格局。
今天的潘安湖,是一幅青綠浸潤的生動畫卷,也是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詩歌。哪怕是最深的傷痕,也能被時間與信念撫平;綠色,終將是這個時代最幸福的顏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之策。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江蘇正以潘安湖為起點,書寫更多“生態傷疤”變“綠色明珠”的傳奇,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江蘇智慧。(李熠晨)
詳情請見:https://www.cnxz.com.cn/newsDetail?DetailId=1976105224057294848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