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思政創新,綿綿如水潤心田
10月12日晚,河海大學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活動以網為媒、以水為介,通過多元形式,在網上網下激起青春回響。
以水為媒,潤物無聲,新時代思政課正以創新之姿滋養青年心靈,引領奮斗之路。12日晚生動的一幕幕,恰是新時代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的說理,而是如綿綿之水,循循善誘、浸潤心田,在無聲處滋養著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思政創新,貴在“潤物無聲”的滲透力。傳統思政課有時難免陷入單向灌輸的窠臼,而此次河海大學的活動,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氣象。它巧妙借水為喻,將新時代治水安邦、興水利民的壯闊實踐化為鮮活教材。主題演講傳遞思想的力量,情景演繹再現奮斗的場景,音樂舞蹈抒發情感的共鳴,互動分享激蕩心靈的對話。這種多維一體的教學形態,打破了思政教育與現實生活的隔膜,使抽象理論在可感可知的敘事中“活”了起來。它不再急于宣告結論,而是著力營造一種讓青年愿意親近、樂于參與的文化場域,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愛國情懷、奮斗精神在不知不覺中流入心田,完成思想的啟迪與價值的塑造。
思政創新,重在“百川歸海”的凝聚力。水雖萬千形態,終將匯流入海。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凝聚共識、引領方向,將青年個體的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闊洪流。此次活動緊扣“青春愛國奮斗”主題,并非生硬說教,而是通過展現治水實踐中一代代建設者將個人才智奉獻給國家需要的動人故事,生動詮釋了“小我”與“大我”的辯證統一。當青年學子看到前輩如何將學識寫在江河安瀾、國泰民安的實踐中,他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強國復興有我”的時代內涵。這種基于共同事業和價值目標的凝聚,不是強制捆綁,而是如百川歸海般的內在驅動,它激發青年從“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自覺將個人奮斗的“涓涓細流”主動匯入民族復興的“浩瀚江海”。
思政創新,成在“奔流不息”的行動力。水之不息,在于其內在的動能與向前的執著。思政教育的最終成效,不在于課堂上記住了多少理論條框,而在于能否轉化為青年腳踏實地的行動。此次活動的深層意義,正是致力于喚醒并賦能這種行動力。它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構建了一個從認知到實踐、從感動到行動的閉環。榜樣的故事、時代的召喚,在青年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更點燃了實踐的熱情。它激勵青年不再滿足于書齋里的思考,而是勇于走向廣闊天地,將課堂所學、心中所悟,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科技攻關的前沿、在鄉村振興的一線、在社會服務的現場,以實實在在的作為,擔當偉大事業的生力軍,成為偉大理想的追夢人。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思政教育的創新,正如這水石相激的過程,需要在形式、內容與傳播上不斷尋求與青年心靈的同頻共振。當思政課能如春水般浸潤心田、匯聚力量、推動行動,它便能真正滋養出一代代有情懷抱負、有實干精神的新時代青年。他們必將在祖國大地上,以青春為筆,以奮斗為墨,共同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壯麗新篇。(金勝)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