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里大米”鋪展鄉村“豐”景圖
生態閉環護良田 品牌溢價富農戶
金山網訊 十月秋陽,桂花飄香。丹陽市珥陵鎮祥里村的田野間,沉甸甸的稻穗綴滿枝頭,將秋日鄉村點綴得生機盎然。今年以來,祥里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綠色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為引擎,積極探索“基地培育水稻、秸稈轉化有機肥、有機肥反哺基地”的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在喚醒土地可持續活力的同時,走出一條產業與生態融合的振興新路。
“領頭雁”構建產業發展橋頭堡
祥里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由村黨組織牽頭創辦的珥陵富祥糧食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已成為帶動區域農業發展的“領頭雁”。合作社不僅實現本村土地的規范化管理,更將輻射范圍延伸至珥陵鎮積慶村、扶城村及導墅鎮周邊村莊,累計管理土地超2萬畝,直接惠及農戶5000余戶,每年為農戶帶來增收50余萬元。
通過構建“合作社+品牌+農戶”的組織體系,祥里村既整合了分散的農業資源,又打通了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關鍵環節,讓農戶穩穩嵌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現在推進150畝生態循環種植,就是要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同時,讓產業更有后勁、農戶更得實惠,實實在在筑牢產業發展的‘橋頭堡’,讓祥里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穩、更遠。”祥里村黨委書記陳建陽說道。
綠色循環打造生態農業新模式
為守住大米品質的“生命線”,祥里村將標準化生產貫穿農業種植全過程。在品種選擇上,精選優良食味稻米“南粳46”,從源頭保障大米的口感與品質。在田間管理中,創新采用緩控釋肥技術,并搭配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科學結合的減量增效方案,既能精準防控病蟲害,又能大幅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讓每一粒稻米都帶著“綠色基因”。
而這一模式中最具生態智慧的,當屬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環節。水稻收割后,散落田間的秸稈不再被簡單處理,而是統一回收至專用堆肥點,經過自然腐熟轉化為優質有機肥。待到來年春耕,這些“田地產出的養分”又將重新施入農田,真正實現“取之于田、還之于田”的生態閉環。這一循環不僅破解了秸稈處理難題,更有效改善了土壤酸化問題,在提升土地肥力的同時守護了鄉村生態,讓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向共贏。
“祥里大米”鋪展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黨建引領與綠色循環模式的雙重驅動下,祥里村的“祥里大米”正釋放出顯著而多元的綜合效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注入強勁動能,一幅兼具“含金量”“含綠量”與“含民量”的鄉村新畫卷徐徐鋪展。
經濟效益上,品質躍升直接轉化為品牌溢價與市場競爭力,成功實現“優質優價”——預計稻米單價將迎來可觀增長,既直接增厚村集體經營收益,又借助合作社輻射帶動,為周邊農戶搭建穩定增收橋梁;同時,通過延伸加工、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夯實“合作社+農戶+市場”的共贏機制。2024年,富祥糧食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額突破1700萬元,用實打實的數據印證產業活力。
社會效益上,通過常態化組織技術培訓,該村將水稻綠色種植、秸稈綜合利用等先進實用技術精準傳遞給農戶,有效提升區域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讓更多農民掌握“生態致富經”。同時,祥里村通過實踐打磨,形成了一套接地氣、易操作的本地化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從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從資源循環到品牌打造,每一步都清晰可學,為周邊鄉鎮乃至更大范圍的農業轉型提供了“祥里方案”,助力推動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社會效益深遠持久。
從黨建引領強根基,到綠色循環添動能,祥里村以實干執筆,繪就出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振興畫卷。這一生態循環種植模式的成功實踐,不僅將為市場輸送更多綠色優質的“祥里大米”,更將凝練出可借鑒、可推廣的“祥里經驗”,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鄉村智慧與力量。(通訊員 眭小花 魏郡玉 記者 佘記其)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