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半決賽點燃新一輪消費熱,108億元見證“賽事+”狂飆奇跡
剛剛過去的周末,“蘇超”聯賽迎來翹首以待的半決賽,南京、南通兩大主場座無虛席,球迷們揮舞著賽區旗幟高聲吶喊,強勁的觀賽熱情轉化為又一波滾燙的消費熱潮。球衣賽服車間開足馬力柔性生產,文創周邊工廠緊急趕制補貨,各地文旅紛紛拋出觀賽“禮包”……臨近首屆賽事收官,各方鉚足干勁,與球迷共赴這場熱辣滾燙的“對決時刻”。
一場業余足球聯賽能掀起多大的消費浪潮?省商務廳統計給出了答案:自5月10日開賽至10月8日,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達108.85億元,同比增長34.03%,客流量同比增長31.9%。1—8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984.7億元,同比增長4.1%,規模穩居全國第一。這場從江蘇土壤中“長”出來的賽事IP,讓群眾體育熱情與城市經濟活力交織匯聚,激蕩成一股奔涌向前的“新流”。
從“一場球”到“一座城”的消費共振
南京與南通作為半決賽主場城市,早已為球迷備足“驚喜”:憑賽事票根可享景區折扣,商業街區搭起“第二現場”球迷嘉年華,美食商家推出觀賽專屬套餐,讓賽場激情延伸至城市的街頭巷尾。
省內其他地市也不甘示弱,各地文旅趁熱推出秋日惠民禮包,將賽事流量引向本地景區、商圈,讓“看球”與“出游”形成消費閉環,盡享“賽事+文旅”的雙重快樂。10月16日,南京1912街區的“蘇超”官方快閃店人頭攢動、熱度不減。這家以活力藍為主色調的店鋪內,寫滿“蘇超”元素的徽章、掛件、毛絨玩具、冰箱貼等商品琳瑯滿目,不少市民和游客駐足挑選,將足球熱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行動。
“選址在商業街區和高鐵站,是因為人流量大,‘蘇超’出圈后,很多游客希望將‘蘇超’文創作為伴手禮帶回家,‘蘇超’已經成為江蘇文旅的‘新標識’。”江蘇文投集團紫金數科公司工作人員王業翔介紹,為滿足各地游客對“蘇超”的青睞,8月6日“蘇超”官方特許商品快閃店在南京南站亮相,門店位于候車大廳中央,紅山聯名玩偶、盲盒、豚寶足球、非遺聯名款冰箱貼等72個品類、100余款文創產品,吸引眾多旅客駐足選購,日均客發量18萬人次的南京南站,瞬間成為江蘇足球文化的“網紅窗口”。如今,全省“蘇超”快閃店已增至4家,蘇州站、徐州東站、1912街區陸續“開業”,銷售額突破百萬元。
快閃店不完全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更希望輸出“蘇超”文化。王業翔表示,快閃店會陪伴“蘇超”整個比賽進程,明年也會跟隨比賽持續營業。未來,店鋪還將結合“蘇超”賽事節點,推出觀賽派對、球員簽售、足球文化沙龍等活動,讓街區成為球迷社交、文化消費的新據點,持續推動足球文化與城市商業、文旅場景的深度融合。
這僅僅是“蘇超”消費熱潮的一個縮影。“蘇超”的火爆出圈,踩中了賽事經濟的油門,一并“帶飛”了體育培訓、場館消費、裝備銷售等全鏈條產業。
8月10日傍晚,江蘇南通飛翔足球俱樂部訓練場上,一群八九歲的孩子正在綠茵場上全力奔跑、拼搶。南通飛翔足球俱樂部創始人曹翔欣喜地觀察到:“今年暑假班人數從600漲到了800,足球成了更多孩子課余生活的一部分。”這背后,是“蘇超”將人們對足球的熱愛,從看臺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結果。
體育消費的熱度俯拾皆是。省內商業場館預約量陡增、體育零售渠道反饋足球類商品持續熱銷……共同印證了賽事對大眾生活與消費模式的深刻影響。“蘇超”,成功地將觀賽的熱情,大規模地轉化為全民參與的實踐,為體育產業乃至城市經濟注入了最可持續的“長期價值”。
“第二現場”與“柔性供給”的雙輪驅動
為承接賽事溢出的巨大流量,截至目前,全省商務系統聯動打造了450余個集觀賽、購物、美食、互動娛樂于一體的“蘇超第二現場”,覆蓋重點商業綜合體、商場、夜間消費集聚區等,并上線電子地圖方便市民“一鍵直達”。
南京銀杏里街區將啤酒龍蝦季與賽事結合,單日吸引超1.6萬客流,街區商鋪營業額翻倍;蘇州將“第二現場”搬進家電展廳,打造“客廳觀賽”新體驗……這些創新場景,讓“蘇超”實現全域主場,成為江蘇消費的新風景。
賽場之外,江蘇強大的制造業體系為消費熱潮提供了堅實支撐。賽事IP帶動球衣定制、周邊文創等需求激增,江蘇本土體育制造企業以“柔性生產”“緊急加單”等模式快速響應,形成“訂單追著熱度跑”的產銷共振。
“產品從定稿到生產的周期僅7天!”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南京賽區市場開發部特許經營開發組組長王驍驊告訴記者,當“蘇超”剛開始時,南京市體育產業聯合會與南京旅游商品及裝備協會已開始互動,研討如何結合“蘇超”與南京文旅進行商品研發,因此第一批圍繞球迷應援的折扇、鑰匙扣、帽子等1萬多件特許商品,迅速完成從定稿到生產的全流程。“南京本就是著名旅游城市,文旅商品綜合研發實力在國內領先。通過協會平臺聯動眾多本土設計企業賦能賽事,這是非常高效的模式。”她說。
這種“柔性生產”能力在文創開發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南京錦瀾達科技有限公司針對半決賽節點,推出“十三太保·巔峰之路·榮耀版”金屬冰箱貼,以江蘇十三城IP為核心,用“同心環”設計詮釋團結精神,上市即成為爆款。“我們沒有針對單一球隊設計產品,而是聚焦全江蘇的集體榮譽感,這種情感共鳴讓產品更有穿透力。”公司副總經理劉菲表示。
在產品創新上,本土企業更注重地域文化與賽事IP的深度融合。錦瀾達研發的“足球旋轉金屬冰箱貼”,通過可旋轉結構讓南京IP小美鴨在夫子廟、中山陵等地標間“奔跑”,實現“指尖上的城市巡禮”;與南京云錦、金陵金箔等非遺品牌合作的聯名款,讓文創產品成為地域文化的“移動名片”。截至目前,南京賽區已推出三批30余款文創,部分品類多次賣斷貨。
從“潑天流量”到“長久留量”的破局之道
“蘇超”聯賽的成功,不僅在于點燃了短暫的消費熱潮,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條將“瞬時關注”轉化為“持久用戶”的可行路徑。這一實踐,為體育IP的商業化運營提供了諸多啟示。
在王驍驊看來,“蘇超”的突破在于打破了傳統賽事“單點作戰”的模式,形成了賽事IP、文創開發、商業消費、文旅融合等相結合的、更為豐富的生態鏈。“以往賽事文創只有一家企業參與,品類單一,現在我們聯動協會、設計公司、非遺品牌,讓產品更豐富、更有文化內涵。”她透露,未來計劃推出數字藏品,讓未能到現場的球迷也能分享賽事記憶,同時開發全民健身器械,進一步釋放體育消費潛力。
劉菲則從產品開發角度總結了成功要素,“一款好的賽事文創,必須是情感內核、實用功能和美學呈現的結合體。”錦瀾達的“金字塔平衡法則”——以文化故事為塔基、實用載體為塔身、創新設計為塔尖,讓產品既能承載賽事記憶,又能融入日常生活,更能引發情感共鳴。這種“超越logo,講述故事”的設計理念,正是“蘇超”文創脫穎而出的關鍵。
接住“潑天流量”,打造“長久留量”,對于未來發展,企業和政府已形成共識。江蘇文投計劃讓快閃店伴隨賽事持續運營,推出觀賽派對、文旅打卡等活動,打造球迷社交新據點;商務部門則將持續放大“蘇超”IP效應,推動“蘇品蘇貨”進平臺、進商綜、進社區,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領域,打造更多商文旅體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蘇超’是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的典型,實現了‘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蘇超”實踐中,通過打造“第二現場”、創新“票根經濟”等舉措,成功創設一系列群眾愿參與、樂消費的新場景、新模式,這些案例表明,真正的消費動力源于精準滿足需求的高品質供給。下一步,將持續深化“蘇超聯賽+蘇新消費”聯動模式,把賽事流量沉淀為消費增量,讓體育IP的生命力不斷延續,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