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國家賬本上的“民生分量”
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民生領域財政投入持續保持在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的高位,規模近100萬億元。
“民生”二字,看似尋常,卻重若千鈞。這份沉甸甸的“國家賬本”,不僅是一系列宏大的數字,更是國家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詮釋,其背后蘊含的“民生分量”,值得我們深刻體悟。
這份分量,首先體現在其規模之“重”。近100萬億元的真金白銀,如江河般持續匯入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領域。每一分投入,都承載著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承諾,是國家信用的體現,也是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奮進力量的基石。這份分量,更體現在其指向之“準”。民生投入并非“撒胡椒面”,而是精準聚焦于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資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力求讓民生政策更具溫度,讓民生福祉更具質感。這種“精準滴灌”,旨在補齊民生短板,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然而,巨額的投入和顯著的成效,并不意味著民生工作可以一勞永逸。當前,我國民生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城鄉、區域之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依然存在,“一老一小”問題日益凸顯,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仍面臨不少現實難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讀懂國家賬本上的“民生分量”,更要思考如何在新的起點上,將民生工作做得更實、更細、更好。
下一步,做好民生各項工作,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民生改善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既要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也要保持理性,不能脫離實際、盲目攀比,作出過度承諾,確保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實現可持續性。做好民生各項工作,必須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尤其要加強對困難群體的關愛幫扶,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筑牢社會穩定的“安全網”。要推動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欠發達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好民生各項工作,必須依靠改革創新提升效能。面對有限的財政資源和無限的人民需求,必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優化支出結構,完善資金監管和績效評價機制,確保民生資金規范、安全、高效運行。同時,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民生事業,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格局。要善于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提升公共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國之興衰,系于民生”。面向未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持之以恒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就一定能夠凝聚起磅礴力量,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周雄)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