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現代化“智造名城、運河明珠”接續奮斗
——訪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丹陽市委書記王成明
金山網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擘畫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為丹陽加快建設現代化‘智造名城、運河明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10月24日,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丹陽市委書記王成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回望“十四五”,在黨中央和省委、鎮江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丹陽始終錨定“鎮江一流、全省進位”目標,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百億臺階,產業結構持續攀“高”逐“新”,改革動能、創新勢能、開放活力不斷釋放,宜居宜業、民生幸福成為高質量發展生動注腳,中國式現代化丹陽新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結構調優,產業能級邁上新臺階。丹陽牢牢抓住“智改數轉網聯”這個產業轉型升級“明線”,培育省先進級智能工廠34家、首批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1家,入選省首批“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務實推進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建設,以慧創醫療搶先落子腦健康產業,7個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輸血生存”向“造血發展”轉變,北京人才工作站、上海飛地孵化器成為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二是改革賦能,發展活力實現新提升。以“國民同進”做強發展基本盤,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出臺全省首個縣級“個轉企”專項扶持政策,創建江蘇首批跨境電商產業園,眼鏡行業產改“四步工作法”獲評全國總工會重點創新案例,新增經營主體數持續攀升。持續活化優化農村資源,首創“鎮政府向鎮人大報告國有和集體資產管理情況制度”,花園村新型農村社區成為全省首例跨村置換宅基地審批項目。三是民生提質,群眾生活得到新改善。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分別增長25.1%、33.2%,城鄉收入比縮小到1.73:1。一批新學校、醫院和養老服務設施建成啟用,大運河風光帶、黃連山森林步道、馬塘橋體育休閑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熱門打卡地。
“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丹陽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敢拼善為、攻堅克難,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把現代化“智造名城、運河明珠”從“大寫意”變成“工筆畫”,努力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一是鍛造智造名城硬支撐。聚焦“4+3+1”現代產業強鏈延鏈補鏈,推動科創賦能、數智轉型、集群培育、品牌出海、生態優化五維聯動、共同發力,引導眼鏡、汽車零部件、五金工具等產業把優勢做優、特色做特,促進新材料、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持續鞏固腦健康產業先發優勢,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構建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規模壯大、未來產業創新突破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二是打造雙循環戰略強支點。緊扣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丹陽港“港產城、港工貿”融合發展,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物流通道關鍵節點。依托眼鏡城片區、三山連接步道、西門大街推動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打造更多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創新外經外貿發展模式,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構建內聯外通、雙向賦能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三是塑造融合發展新格局。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強與周邊城市在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區域協同共進。進一步拉近城與鄉的距離,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城鄉互促、要素暢通。四是成就共同富裕幸福城。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長江大保護、大運河保護利用、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彰顯天藍水凈、岸綠景美的水韻之美。聚焦民生需求精準施策,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讓全體市民在更有溫度、更具韌性的城市環境中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記者 曹源 通訊員 溫勇杰 潘凌云)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