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主城”描繪現代化一流主城區建設新畫卷
——訪潤州區委書記徐心田
金山網訊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潤州區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在新征程上展現潤州擔當、貢獻潤州力量。”10月24日,潤州區委書記徐心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十四五”時期,潤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主城綜合能級穩步提升,扎實推進數字經濟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5.9%,較“十三五”末增長3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占GDP比重超10%,服務業應稅營收增長55%。創新動能加速集聚,官塘創新社區經濟引擎作用充分發揮,聯東、國網等一批產業項目落地,全區新簽約項目總投資285億元,市區重大項目完成投資83億元。國家高企數量、研發投入分別增長188%和111%。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4%,兜底保障困難群眾55.83萬人次;獲得“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等榮譽。環境質量穩步提升,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率連續3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創成全國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潤州護漁隊榮獲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伍評選全國一等獎。治理效能顯著增強,西津渡榮獲國家級“城市中央休閑區”稱號,打造京畿路文商旅融合休閑街區,不斷深化全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為“十五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向“十五五”,潤州區將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錨定“建設現代化一流主城區”總體目標,系統構建“活力、和諧、幸福、精美、魅力、韌性”的“六個主城”,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打造長三角現代服務集聚區、寧鎮揚數字經濟先行區、滬寧線文旅融合示范區、鎮江現代化城市形象展示區,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突出高質量發展,建設動能充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深入實施產業強區戰略。到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60億元,年均增長6%左右。強化數字經濟引領作用,推動核心產業營收達150億元,占全市比重提升至13%。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規上服務業營收達到193億元,旅游收入達到14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65億元。建強高能級創新平臺,每年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團隊)10個以上,支持官塘創新社區爭創省級高新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達到2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力爭實現省級科技孵化器零的突破,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區域協同發展新動能。以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完成“七個聚焦”重點改革任務。積極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發揮G312產業創新走廊“橋頭堡”作用,優化“兩核、兩帶、三組團”空間布局,強化中心城區輻射功能。提升對外開放能級,加快建設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打造滬寧線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基本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區,使潤州成為要素集聚的“強磁場”和區域協同發展的示范樣板。
增進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爭創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區,普惠性養老托育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新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達90%以上。彰顯“江河交匯”“城市山林”生態本底,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保持100%,積極創建零碳園區,打造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產業園區。保護傳承歷史文脈,擦亮“潤心”文化品牌,建成文化產業園區不少于5個,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提升治理效能,構建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城市算力中心,“數字潤州”深度賦能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深化全域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社會矛盾調處成功率持續提升。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有效控制重點領域風險,群眾安全感穩居全市前列,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潤州”“平安潤州”。(記者 孫晨飛 通訊員 江悅)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