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成績單”凸顯鎮江外貿韌性與活力
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819.8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
金山網訊 今年以來,鎮江外貿展現出強勁韌性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記者從鎮江海關獲悉,前三季度,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819.8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同比增長4.7%。其中出口630.1億元,增長5.8%;進口189.7億元,增長1.3%。
從季度走勢看,鎮江外貿進出口規模呈逐季走高的良好態勢,連續3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其中,三季度進出口287.5億元,增長6.6%,規模創歷史同期次高,僅次于2022年同期。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下,這份“成績單”凸顯了鎮江外貿的韌性與活力。
優勢產業發力,出口結構持續優化
結構優化成為鎮江外貿穩中向好的核心特征。前三季度,全市機電產品出口達374.3億元,增長10.8%,占出口總值近六成。其中,眼鏡及其制品、汽車零配件等優勢產品分別出口40.2億元、37億元,增長5.7%、7.8%;汽車、船舶、農業機械、醫療儀器及器械等“鎮江制造”表現亮眼,分別增長12.5倍、2.9倍、2.5倍、41.8%,合計上拉出口增速7.6個百分點。
作為鎮江重點打造的“四群八鏈”產業鏈條之一,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目前江蘇鎮江船廠有限公司、江蘇新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蘇大津重工有限公司等船企在手訂單最遲已排至2029年。
“為了保障出口船舶按期交付,我們實施‘一站式’檢疫查驗和預約服務,壓縮出口時間30%以上。”鎮江海關運輸工具監管科科長陳國濤介紹,前三季度鎮江口岸共監管出口船舶20艘,訂單總金額2.1億元;各類船舶出口總額達25.98億元。
民營企業挑大梁,外貿主體發展“底盤”更穩
從企業結構看,民營企業作為“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愈發凸顯。前三季度,全市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3550家,同比增長5.2%,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達479.7億元,增長7.3%,對全市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88.5%。
“我們企業在RCEP政策支持下,日本、韓國市場訂單顯著增加。”丹陽市明眸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國表示,“政策便利疊加市場拓展,讓我們信心更足、步子更快。”
鎮江海關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推廣原產地證書自助打印、出口退稅便利化等措施,推動“智慧海關+信用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并通過政策宣講、風險預警等手段精準幫扶企業用好國際規則、拓展海外市場。
新興市場崛起,“外貿朋友圈”持續擴容
外貿結構的多元化,正成為鎮江抵御外部風險的重要支撐。前三季度,鎮江對歐盟進出口154億元,增長10.2%;對日本進出口35.9億元,增長9.1%;對美國進出口76億元,下降23.3%。同期,對東盟、拉美、阿拉伯國家聯盟、中亞五國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0.2%、8.9%、16.2%、394.1%,合計拉動鎮江進出口增速3個百分點,成為外貿新的增長極。
“我們逐步將中亞、東南亞和拉美市場作為外貿增長的重要發力點,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抵御傳統市場需求波動帶來的壓力,也使得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布局更加多元化。”江蘇沃得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憑借自主研發的農業機械新產品,該公司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份額逐步擴大。
“市場從單一向多元轉變,產品從‘賣原料’到‘賣技術’‘賣品牌’,這是鎮江外貿質變的關鍵。”鎮江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前三季度,鎮江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423.7億元,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51.7%。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形勢下,鎮江外貿展現出“量增質優”的堅實步伐:產業鏈更加穩固,市場布局更加多元,企業活力持續增強,新動能加快積聚。鎮江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外貿發展新趨勢,指導企業用好RCEP等政策紅利,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推動船舶制造、機電裝備等優勢產業加速“走出去”,讓更多“鎮江制造”在國際市場揚帆遠航。(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程子新 吳旭東)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