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橋守望 四水匯流譜新篇
金山網訊 在鎮江城區塔山路與左湖路之間,4條支流由西向東匯入古運河,它們依次是周家河、四明河、東團結河與御帶河。其中,周家河、四明河、東團結河3條河流位于古運河之南,唯有御帶河獨在河北,而這4條河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串聯起千年記憶的四明河。

俯瞰四明河。蔣敬 攝
“四明河是4條支流里最重要的一條,千年古橋丁卯橋當年就橫跨其上。”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禮剛介紹,四明河匯入古運河的河段,就在丁卯橋路與苗家灣路的交會處附近。這條河流得名于周邊的四明山,發源于南山史家崗,流經官塘、嚴崗、丁卯等地,最終注入大運河,全長約4.5公里。作為一條集南山、四明山及周邊崗坡來水的河道,四明河雖不通航,卻承擔著泄洪為主、灌溉為輔的重要功能,默默守護著一方水土。
四明河的歷史底蘊,藏在一座座橫跨河道的古橋里。除了家喻戶曉的丁卯橋,官塘橋、永德橋也曾是河上的“時光印記”。
官塘橋這個地名,是老鎮江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它曾是交通要沖,鎮江居民前往丹徒南鄉必由此經過,唐宋時期更設有驛站,見證過無數往來行旅。如今大家所見的官塘橋古橋遺址,建于清代光緒年間,2011年官塘新城建設時,這座被深埋地下的古橋重見天日,且橋身基本完好。橋面側邊“光緒乙未年孟冬月重造”的字跡清晰可辨,光緒乙未年即1895年,至今已歷經130年風雨。如今,古橋遺址得到保護性展示,與不遠處拓寬改造后的官塘橋遙相呼應。新橋上汽車穿梭,周邊高樓林立、綠茵如織,古老橋身與現代景致凝眸對視,譜寫出“古今交融”的生動樂章。
另一座古橋永德橋,是典型的單孔石拱橋。據記載,它原位于官塘橋鄉延圣庵至嚴崗村的村道上,橋身兩側曾各有兩只龍頭,后因北側坍塌,僅存橋南龍頭,“永德橋”三個大字仍清晰刻于橋身。2018年,永德橋在原址基礎上修繕一新,如今坐落于官塘綠苑小區內,與小區景觀融為一體,成為居民身邊可觸可感的歷史坐標。
“我從小就在這附近長大,以前常聽老人講永德橋的故事。”住在官塘綠苑小區的居民陳女士告訴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永德橋因年久失修和河水的沖刷,逐漸損壞。為了方便交通,人們曾在橋上另架新橋,稱為“板兒橋”。“現在年輕人也愛來這兒拍照,老橋能以這種方式‘活’下去,我們心里特別踏實。”
從南山腳下蜿蜒流淌至古運河,四明河不僅承載著“一河三古橋”的千年記憶,更見證著鎮江的時光更迭。如今,這條河流依舊靜靜流淌,在古橋的守望與新城的蓬勃中,繼續書寫著屬于這座城市的時代新篇。(記者 孫力 卞婷婷)

視頻制作 孫力 蔣敬 卞婷婷 實習生 莊子瑤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