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句容:筑起世界高度 點亮綠色未來 國家重點能源項目全面投產
10月28日0時,國網新源句容抽水蓄能電站迎來標志性時刻——6號機組圓滿完成15天考核試運行,正式并網投運。至此,這座承載三項“世界之最”榮譽的國家重點能源項目,全面投產發電,為華東電網調峰填谷、消納綠電。

超級工程彰顯硬核實力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電網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工程。這座總投資96.06億元的超級“綠色充電寶”,總裝機容量13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3.5億千瓦時,年抽水電量18億千瓦時。它通過500千伏出線直接接入華東電網,全面投運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4.9萬噸。
電站的投產對于經濟大省江蘇而言恰逢其時。2024年,我省全社會用電量高達8487億千瓦時,今夏電網負荷五創新高,突破1.56億千瓦。同時,全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已突破1.1億千瓦,電網急需靈活調節資源。地處長三角負荷中心的句容抽水蓄能電站,自此成為穩定華東電網的“壓艙石”。
“電站是一個巨型‘充電寶’,也是一位‘能量調度師’。”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運行部值長巫鴻志解釋,在凌晨用電低谷時,電站開動水泵,將水從下庫抽到上庫,把多余的電能轉化為勢能儲存起來;到用電高峰,再放水發電,將勢能重新轉化為電能,精準送達千家萬戶。”自首臺機組于2024年9月23日投產以來,單臺機組月均消納新能源電量3375萬千瓦時,發出綠電2700萬千瓦時,有效平抑了電網波動。
創新攻堅打造工程典范
綠水青山間,超級“綠色充電寶”崛地而起,蘊藏著不凡的創新智慧。句容抽水蓄能電站的上水庫大壩,擁有“世界最高抽水蓄能電站大壩”和“世界最高瀝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頭銜,其庫盆更是“世界最大的庫盆填筑工程”。
“這里的地質條件就像個‘巖石博物館’,”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水工管理程祺說,“我們開挖時遇到了20多種巖石和120多處隱伏溶洞。”最大的挑戰來自上水庫大壩的防滲——傳統的HDPE土工膜在復雜不均勻沉降下有撕裂風險。項目團隊沒有退卻,自主研發了新型TPO土工膜,其抗穿刺和適應變形的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電動機組是抽水蓄能電站的“心臟”,進水球閥是水流進出機組的“咽喉要道”。“我們電站的進水球閥直徑3.4米、重達272噸,是國產直徑最大球閥。”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水機專工彭碩群坦言,受地下廠房高程限制,電站無法運用傳統汽車吊等方式實現球閥的翻身。因此,他們充分利用翻身過程中球閥自身重心變化與鋼絲繩受力轉換特性,借助仿真模擬軟件計算、驗證可行性,成功通過橋機單鉤模式將球閥吊裝翻身,為超大型球閥安裝積累了寶貴經驗。
面對每臺機組約1300米錯綜復雜的管路系統,電站根據設計圖紙進行二次工藝設計,生成精準3D布置圖,在大幅提升預制安裝精度的同時,實現管路布置集成化、透明化。如今,如果出現微小滲漏,巡檢人員數秒內即可精準定位,運維效率顯著提升。
據統計,電站共實現11項行業之最、12項行業首創,取得各類創新成果200余項。
與青山共生點亮萬千燈火
從高空俯瞰,句容抽水蓄能電站的上下水庫宛如鑲嵌在翠綠群山中的兩塊碧玉。作為“長江大保護”范圍內的工程,生態環保被置于首位。
電站累計投入2.06億元用于環境保護,建成了日處理能力8000立方米的污廢水循環利用系統,研究應用植被混凝土等工藝,工程復綠面積超67萬平方米,以實際行動詮釋“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
“電站建設初期,我們就在這里發現了一對老鷹。它們不僅沒有飛走,反而‘添丁進口’,如今已是一家五口。”電站工作人員自豪地說。曾一度因施工消失的白鷺也重新回到下水庫區域,規模更勝從前,還吸引來一批鴛鴦安家落戶。
建設一座電站,造福一方百姓。句容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有效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發展,經綜合評估,拉動GDP增長約164.27億元。全面投運后,每年可直接創造利稅2.5億元。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全國文明單位,句容抽水蓄能電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周邊4個行政村開展文明結對共建,優先吸納當地勞動力,支持少數民族村發展特色農業。在電站的抽水蓄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00人次的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在心中播下綠色能源的種子。(記者 朱婕 通訊員 王威康 王偉)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