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緊“牛鼻子” 激活“第一引擎”——從榮炳鹽資源區看老區發展“項目動能”
金山網訊 “一個優質產業項目的落地,意味著新的投資、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管理以及寶貴的就業崗位,能夠有效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形成‘落地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激活一片區域’的連鎖反應。”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黨工委書記樂祥安說,對于具有一定資源稟賦但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榮炳而言,項目是希望的載體,是增長的基石。
經濟發展千頭萬緒,找準主攻方向至關重要。作為鎮江市首批提級管理開發園區之一,榮炳園區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將其視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通過“一批實實在在的產業項目”構筑發展硬支撐,推動園區產業能級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走出具有老區特色的產業振興之路。
項目引領,產業集聚激活發展動能
近日,記者走進榮創新能源產業園一期項目基地。目之所及,廠房林立、機器轟鳴。這個總投資3.5億元的產業園項目已成功引進16家蘇錫常地區優質制造業企業,目前企業全部投產,累計納稅超2000萬元。
“二期項目(丹徒弗斯特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將最大化利用榮炳‘四縣交界、緊鄰常州’的獨特區位優勢,錨定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園區定位不動搖。”樂祥安介紹,一期項目成功運營后,榮炳園區與江蘇奧聯智造谷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迅速啟動二期項目合作,計劃總投資15億元,規劃建設50棟廠房和鄰里中心小型綜合體、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超20萬平方米,全部投產后預計年銷售額不低于11億元。目前,該項目已入選2025年江蘇省民間投資重點產業項目。
用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牽引全局,用產業發展的“第一引擎”驅動跨越,榮炳已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近年來,園區緊緊圍繞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兩大主導產業,繪制“產業地圖”,開展“鏈式招商”,通過主動對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瞄準行業龍頭和“專精特新”企業,成功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據悉,截至今年10月,園區已成功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個,計劃總投資17.5億元;在建重點項目5個,總投資達14.6億元,為經濟持續增長注入了強勁的源頭活水。
三產融合,農旅結合繪就鄉村新畫卷
產業發展的活力,同樣在廣袤的田野上迸發。
“一產筑基、二產延伸、三產互動”是榮炳三產融合發展的核心模式,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項目建成后,預計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近300名村民就業創業,村民年增收達100萬元。”村黨委書記王三明說。丹徒區首個一二三產融合用地農文旅項目——西谷里生態農旅項目位于榮炳勝利村,該村對項目充滿期待。項目緊鄰茅山風景區,總投資約3.5億元,占地面積約2600畝,建成后將涵蓋鄉村民俗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餐飲、微度假民宿、青少年拓展體驗、鄉村生態院落旅居康養、鄉村生態環境運動培訓基地等功能,串聯起一條長約12公里的榮炳鄉村旅游品牌路線。“屆時,勝利村將全面融入大茅山旅游度假區,村民們也將吃上‘旅游飯’。”王三明說。
市級重點項目江蘇鑫德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及倉儲項目也在加快推進中。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投產后將形成日處理稻谷1000噸、總倉容數萬噸的加工倉儲能力,有力推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榮炳大米”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放大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項目預計年銷售額達5億元,并帶動種植、收儲、生產加工、物流、電商、市場營銷等上下游行業500多人就業,成為榮炳農業向縱深發展的“強引擎”。
精準服務,優化環境厚植興業沃土
項目紛紛落地、企業快速成長的背后,是榮炳園區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和精準高效的服務保障。
為確保項目“落地生根、枝繁葉茂”,榮炳不遺余力地強化要素保障。一方面,加快標準廠房、道路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另一方面,積極盤活存量土地,為優質項目騰挪空間,實現“土地等項目”“廠房等項目”的良性循環。同時,持續創優“榮易辦”服務品牌,為企業提供政策宣傳、產業對接、智轉數改等多維服務,協調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助力企業穩健發展。
尤其在惠企服務方面,園區推行“書記領銜+部門聯動”機制,由書記帶頭深入一線摸排企業需求,將反映集中的用工、融資、審批等環節的堵點難題納入清單,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有效疏通發展堵點。這種“與企業賽跑”的服務意識,使得多個重點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榮炳速度”。
“園區‘一企一策’的精準服務,讓我們實現了‘廠房當年交付、企業當年投產’。”鎮江市茁旺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落地榮炳后,實現“當年投產,當年入規”,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這讓企業負責人信心滿懷。
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將其視為驅動經濟前行的“第一引擎”。榮炳的實踐不僅是一個區域的發展策略,更是一種深刻的實踐智慧,為老區在新時期破局突圍、積蓄動能提供了富有啟示的樣本。(記者 崔寧華 通訊員 劉韻 李夢雨)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