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國民字典火了70年!它為何是我們的“文化頂流”?
——“典藏新華”巡展鎮江,講述《新華字典》的前世今生

記者 韋 奕
在數字閱讀盛行的當下,一本典籍從手稿到成品的蛻變過程,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一部小小的字典,又如何承載起文化強國的“中國夢”?
走進江蘇大學圖書館,這里正在舉辦展覽:《一本書的誕生(V)——典藏新華》。展覽通過“一典之生”“一典之遷”“一典之續”“一典之情”四個篇章,敘述《新華字典》的前世今生,帶領觀眾縱覽其幾十年波瀾壯闊的變遷,感受漢字背后的文明密碼,體會這本小工具書承載的文化強國使命。
該展覽在江蘇大學圖書館展出之后,還將在鎮江外國語學校持續展出,展期為11月17日至23日。
一典風華:文化傳承與民族希望
從1950年編纂之日起,《新華字典》就蘊藉了一種文化理想: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識傳播建功。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這部“小字典”的編纂,是新的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肩負規范現代漢語的職責,也要擔當掃除文盲的任務,仿若“千斤頂”,要以一“典”之力撐起新中國文化事業的開局。也正因如此,葉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陳原、王力、呂叔湘等一代代語言學大家凝心聚力,一批批編輯潛心修訂,共同為中國教育和文化事業貢獻著一“典”之力。
“一典之遷”篇章,觀眾不僅能看到從1953年的初版《新華字典》以來70余年十余個不同版本《新華字典》的變遷歷史,還能了解到漢字簡化和漢語拼音的發展運用歷程;“一典之情”篇章的讀者來信墻則引發了參觀學生的情感共鳴,全國各地的人們通過書信,講述著一篇篇“我與《新華字典》的故事”,感恩《新華字典》在自己成長道路上的啟蒙與陪伴,抒發對求學生涯的懷念與感悟。
江大學生小李發出感慨:“雖然《新華字典》只存在于我們小學時期的記憶里,但是通過這次展覽了解到《新華字典》的發展歷史和我國在掃盲、教育等領域的奮斗歷程,看著如今綜合國力的飛速進步,真的感覺熱血澎湃。一本小小的字典,推動著我們的民族奮發向前。”
一字千秋:方塊字中的文化基因
漢字不僅是交流工具,更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基因。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不同寫法,傳承演變了幾千年的漢字,在現代社會依然憑借其“形隨義變、義由形生”的特點散發著智慧與文化的輝光。
最近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英語是否陷入詞匯膨脹困境”“漢字為何更具生命力”等話題持續發酵,相關討論閱讀量破億次。不少網友結合自身學習和工作經歷,對比中英語言的發展特點,漢字的邏輯性與高效性引發了廣泛共鳴。
“英語中很多有相關性的詞匯彼此拼寫卻完全不一樣,比如牙齒‘teeth’和牙科‘Dentistry’,兒童‘child’兒科‘pediatrics’,英語的新詞永遠追不完。”大學生小陸的吐槽道出許多學習者的困擾。這一現象被網友形象稱為語言中的“屎山代碼”——詞匯體系愈發臃腫,新造詞層出不窮。據語言研究數據,英語詞匯量已超100萬個,《牛津英語詞典》收錄約60萬詞條,每年新增詞匯達4000個。莎士比亞時代英語詞匯約10萬個,現代英語的擴張速度遠超任何歷史時期。
與英語的詞匯爆炸形成反差的是漢字體系的穩定性與高效性。面對新事物,漢字幾乎無需創造新字,通過原有漢字組合即可精準表達,如“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見字知義的特性讓學習者極易理解。在專業領域,漢字的高效性更為突出。對比中英科技文獻發現,同樣內容的技術手冊,漢語版本篇幅平均比英語短15%~20%。
“漢字的偏旁部首就像‘基因密碼’,構建了立體認知網絡。”北京語言大學張教授解釋,“‘三點水’關聯江、河、湖、海,‘木’字旁衍生松、柏、柳、楊,這種表意邏輯讓詞匯學習事半功倍。”兩種語言的差異源于體系本質:英語作為拼音文字,需通過新造詞應對新事物;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以“字”為基本單位的組合式構詞,形成了“以不變應萬變”的優勢。
一典筑夢:小字典托舉文化強國使命
展覽中的一組數據令人震撼:《新華字典》問世70余年來已印行近7億冊,成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新中國成立初期80%的文盲率,如今已降至2.67%,這一巨變背后,這本“小字典”功不可沒。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余桂林曾說的“小字典,大教育;小字典,大文化;小字典,大傳承”,在《新華字典》的修訂歷程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我們國家在科技、軍事、醫療、民生等各個領域的高速發展,正是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最好印證。”大學生小林參觀完展覽,很是感慨,“一本小小的字典,就如同國家發展道路中的一塊基石。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字典讀懂漢字、了解文化,我們的基礎教育得以順利開展,文化自信也會深深扎根,文化強國的夢想才能逐步實現。”近年來,“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節目熱播,帶動全民典籍閱讀熱潮,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重要標識。
“此次展覽以‘小切口’實現‘大教育’,既拓展了課堂外的知識邊界,又培育了學生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鎮江外國語學校老師凌鵬飛說道,“希望學生們可以從《新華字典》的歷史中體會到教育普及、教育公平的偉大意義,從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感悟到文化自信在國家和民族前進道路上的重要意義,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漢字跨越歲月的鴻溝,不斷變化,不曾中斷,凝練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時至今日,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中,漢字發揮著多維度的關鍵作用。它承載千年文明,記錄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與發展軌跡,其蘊含的造字邏輯與歷史內涵,幫助民眾感知中華文明厚重底蘊,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作為文化教育核心載體,漢字教育貫穿各級教育,助力賡續中華文脈,同時,順應綜合國力提升和國際形勢變化,在全球廣泛傳播,助力塑造中國國際形象,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精神支撐與發展動能,為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血脈延續和中國形象塑造提供了強大支撐。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