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麥田里迎來金色“革命” 小麥量質協同提升技術協同推廣計劃啟動
金秋時節,江蘇省鎮江市的麥田里正醞釀著一場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刻變革。伴隨著秋播的序幕拉開,鎮江市農業農村局借助日前召開的秋播小麥量質協同提升技術現場推進與培訓活動這一契機,向10家種植經營主體授予“小麥量質協同提升技術協同推廣專家工作站”(以下簡稱“專家工作站”)銅牌,正式吹響了全市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這塊小小的銅牌背后,承載著的是2025年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項目的雄心壯志——通過打造協同工作新格局,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實現小麥大面積均衡高產與優質生產的同步提升。

技術破局 讓每一株麥穗都飽含科技力量
在鎮江這片沃土上,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曾創下“十三五”“十四五”期間連年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驕人成績。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靠天吃飯”的困境日益凸顯,加之品種繁雜、栽培技術不配套、肥料農藥過量投入等頑疾,使得小麥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茬口緊、播種質量差、精耕細作難實現、傳統栽培技術與現代化生產模式脫節等問題,猶如一道道枷鎖,束縛著小麥產業的騰飛。
破解困局的鑰匙,就藏在良種與良技之中。
“以高產、高質、高效為主攻目標,市農科院優先選擇大穗型、分蘗性強、高產穩產高抗中強筋紅皮鎮麥系列小麥品種為育種和方向。近三年來,這些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突破120萬畝,其中2024年鎮麥15和鎮麥18的推廣面積占比超過60%。這些帶著科技基因的種子,憑借其高產穩產、品質穩定、抗逆性強的特質,與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相結合,可明顯提高種植效益,能夠有力地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鎮江市農科院小麥研究室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在稻茬麥區,機械條播壯苗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耕作模式。近年來,鎮江市積極推廣該技術,通過水稻秸稈切碎勻鋪、深旋整地、反旋埋草滅茬等工序,實現“一個降低、四個提高”,即降低播種量,提高秸稈還田質量、整地質量、作業效率和出苗均勻度。
針對鎮江特有的氣候特點,科研人員創新提出“適期遲播增密”技術。將播期精準控制在11月10日至11月20日之間,配套基本苗18-20萬/畝,構建有效穗數30-35萬/畝的理想群體結構。這種看似違背傳統認知的技術路線,實則通過精準的時空把控,實現了爭足穗、攻大穗大粒的增產目標,讓畝產450-650公斤從理想照進現實。
肥料控量高效運籌技術堪稱現代農業的精品工程。通過精確計算目標產量施肥量,科學確定氮磷鉀配比,特別是項目創新提出氮肥后移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春性小麥后期易早衰的難題。同時,總施氮量嚴格控制在16-18公斤/畝,通過靈活調整基蘗肥與拔節孕穗肥的比例,實現了葉片持綠延衰、籽粒灌漿充實的理想狀態。
“項目實施后,今年小麥種植的很多方面出現了革新,其中,新機械有效解決島上溝系處理不好的難題,對播種深度也把握的恰到好處。同時,項目指導后的施肥技術也發生了革新,小麥基肥從過去的復合肥為主改為復合肥+尿素的模式,有效促進小麥分蘗壯苗。”鎮江農谷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小麥種植基地負責人劉雪基表示,從目前來看,今年的苗情長勢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

協同作戰 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新生態
這場小麥產業的變革,遠不止于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一場關乎農業生產關系的深刻重構。
此次項目實施過程中,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作為領頭雁,攜手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揚州大學農學院等科研勁旅,構建起一個立體化、多層次的小麥量質協同提升協同推廣聯盟。這個聯盟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通過組建由小麥栽培、育種、推廣、經營等領域專家構成的團隊,實現了科研與推廣的深度融合。聯盟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由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鐘志仁推廣研究員、揚州大學農學院朱新開教授以及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李東升副研究員組成強大的首席專家團隊,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
項目的巧妙之處還在于打通了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組建10個專家工作站,在丹陽、句容、揚中、丹徒、鎮江經開區等重點區域各設立2個工作站,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技術服務網絡。這些工作站不僅是技術傳播的節點,更是專家與農戶溝通的橋梁,確保了先進技術能夠精準落地。
“我們將優先通過對接項目首席專家的好品種、好技術,并將這些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田塊中,打造示范性基底。”句容市潤豐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嚴秀林表示,作為“專家工作站”成員,除了要做好優質品種、技術的示范使用,還需要做好周邊農戶的示范推廣工作,將“專家工作站”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創造性地將縣鄉級農技推廣部門、農技綜合服務中心、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新農人等多元主體納入推廣體系,形成了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優勢互補的協同推廣服務新機制。

人才賦能 打造永不撤離的專家隊伍
技術的突破、機制的創新,最終都要靠人來落實。該項目深刻認識到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構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項目通過廣泛吸納市、縣(區)級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的小麥領域優秀專家,同時吸引當地農業鄉土專家、基層農技人員、新農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等,成立了專家指導站與工作室。這支特殊的隊伍,既有對接農業前沿科技的能力,又具備深入生產一線的熱情,成為連接實驗室與田野的重要紐帶。
“項目特別注重對示范區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并購買、印發技術宣傳材料,全面提升農戶的小麥種植技術水平。這種接地氣的培養方式,不僅傳授了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農戶的科學種植理念。”鐘志仁表示,在實施范圍上,項目聚焦丹陽市、句容市、揚中市、丹徒區、鎮江經開區五個小麥主產縣區,建設6個小麥量質協同提升技術協同推廣基地,每個基地面積200畝以上,總規模達1200畝。“這些基地不僅是技術示范的窗口,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通過輻射帶動,將培育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業示范主體。”
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通過專家工作站的常態化運作,實現了農業技術直接落地到點到戶。這種深度服務不僅解決了當前的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為小麥產業注入了持續發展的活力。當傳統的農戶轉變為掌握現代科技的“農業工程師”,當零散的種植方式升級為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生產模式,鎮江的小麥產業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從技術突破到機制創新,從人才培養到生態構建,鎮江小麥量質協同提升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正在描繪一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在這場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中,每一株麥穗都承載著科技的重量,每一寸土地都躍動著創新的脈搏。當金色的麥浪再次翻滾在鎮江大地時,呈現出的不僅是一場豐收的喜悅,更是產業涅槃重生的壯美篇章。(全媒體記者 周迎 通訊員 成春楓 夏尉容)
責任編輯:費菲
